行善濟世 哪些書記錄了早期道教戒律?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6 瀏覽次數:次
文/丁常云
隨著道教正一盟威道的發展,早期道教也逐步走向成熟,而道教戒律的內容也更加具體和繁復。
悟道(資料圖 圖源網絡)
劉宋時期出現的《三天內解經》說:老君在漢安元年“付張(陵)正一盟威之道,新出老君之制。罷廢六天三道時事,平正三天,洗除浮華,納樸還真,承受太上真經,制科律。積一十六年,到永壽三年,歲在丁酉,與漢帝朝臣,以白馬血為盟,丹書鐵券為信,與天地水三官、太歲將軍,共約永用三天正法,不得禁固天民,民不妄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飲食,師不受錢,不得淫盜,治病療疾,不得飲酒食肉,民人唯聽”。
東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初步發展
東晉南北朝時,天師道還撰寫了一些戒律專著,如《太真科》、《玄都律》等,對道教組織、紀律和道士的言行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但是,遺憾的是這些道書皆已亡佚,只有在《三洞珠囊》、《要修科儀戒律鈔》、《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等道書中保存有部分佚文,從中可見到《玄都立身行道律》、《入治律》、《上章律》等方面的部分律條。這些戒律的相繼出現,標志著早期道教戒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道教戒律(資料圖 圖源網絡)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道教分化、發展和改造、充實階段,這一時期的道教已經得到初步發展。“主要表現是天師道已由原來的局部地區傳播到大江南北,繼之而起的上清派和靈寶派,又于東晉后期產生于江南。這就為道教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1卷,398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因此,早期道教戒律在南北朝時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大量道教戒律書籍的出現。除上述所列部分亡佚的戒律經書外,現存明版正統《道藏》中,還收錄:《老君想爾戒》(見《云笈七簽》卷38)、《老君音誦戒經》、《赤松子中誡經》、《太上經戒》、《女青鬼律》、《玄都律文》、《老君說一百八十戒》、《太上老君戒經》、《太上老君經律》、《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等戒律經書,這些道教戒律經書,都是早期道教戒律,出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現分別作一簡要介紹,以窺早期道教戒律的發展情況。
早期道教戒律:《老君想爾戒》
《老君想爾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其戒文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條共九條,故又稱老君二十七戒。即:“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該經稱:想爾戒為“道舍尊卑同科”。若“九行備者,神仙;六行備者,壽;三行備者,增年”。(《云笈七簽》卷38,《道藏》第22冊,269頁)。根據現代道教學者研究:“老君想爾戒是五斗米道《老子想爾注》戒律思想的集中體現。”因此,想爾戒是早期道教最具有代表性的戒律。
《老君音誦戒經》為北魏著名道士寇謙之撰,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據《魏書·釋老志》稱:北魏初道士寇謙之托太上老君降臨嵩山,“賜汝《云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令其“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此《云中音誦新科之誡》即為《老君音誦戒經》。該經全篇各條,大多以“明慎奉行如律令”結尾,表示其內容是必須奉行的戒律。陳耀庭教授認為:“貫穿于全篇的是‘并教生民,佐國扶命的儒家倫理觀,主張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安貧樂賤,信守五常。”(15)可見,該戒經是當時清整道教的戒律條文,也是寇謙之改革天師道的重要舉措。
《赤松子中誡經》:勸善修仙規戒著作
《赤松子中誡經》約出于魏晉時期,葛洪《抱樸子·微旨篇》所引用《赤松子經》,當即此書。原經一卷,收《道藏》洞真部戒律類。經文假托軒轅黃帝與赤松子問答,討論禍福報應之理。經稱:世上之人皆與天上某一星辰相應,星辰主管人貧福生死,隨人言行之善惡而予以禍福報應。可見,此經是一本勸善修仙的規戒著作,對后世道教修持理論有重要的影響。
《太上經戒》:六大戒律 勸人行善
《太上經戒》約出于南北朝,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本書從早期道教經典中摘錄六種戒律,匯集成編。包括“玉清經十戒”、“智慧上品大戒”、“太霄瑯書十善十惡”、“思微定志經十戒”、“妙林經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六種戒律大旨皆勸人行善去惡,奉守戒律,勿殺戮、偷盜、貪淫、欺詐、違逆父母師長等等。
行善濟世(資料圖 圖源網絡)
《女青鬼律》:記天下鬼神姓名
《女青鬼律》從內容看,應為魏晉南北朝時天師道戒律,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書中宣稱:自后天皇元年以來,天下有無數惡鬼傷害人民。太上不忍見之,乃于后天皇二年七月七日,“下此《鬼律》八卷,記天下鬼神姓名、敕天師張道陵,使敕鬼神不得妄轉東西南北”。書中記錄各種鬼神姓名,并假托太上和張天師勸導信道男女行持戒律,念誦鬼名,如此則可趨吉避兇,“萬鬼不干,千神賓伏”。
《玄都律文》:行善濟世
《玄都律文》是早期天師道重要的戒律之一,約出于南北朝后期。原書卷數不詳,北周《崇文總目》著錄《玄都律編》八卷;南宋《秘目》著錄《玄都律》十五卷;《通志·藝文略》著錄《玄都律》二十五卷。今《道藏》本僅存一卷,收入《道藏》洞真部戒律類。殘本輯錄道教戒律,分為六品,即“虛無善惡律”、“戒頌律”、“百藥律”、“百病律”、“制度律”、“章表律”。律文主要宣傳善惡報應觀念,勸導道教信徒遵守道門律例,行善濟世,去除惡行。
《老君說一百八十戒》:奉守戒律,行善積德
《老君說一百八十戒》是早期天師道重要的戒律之一,約出于南北朝時期,《云笈七簽》收錄卷三十九。全篇包括敘文及老君所說戒律一百八十條。敘文重點告誡天師道男女祭酒當督率道民奉守戒律,行善積德,死后方可升仙。老君一百八十條,包括不得多蓄仆妾,不得淫人婦女,不得偷盜人物,不得殺傷一切生命,不得妄取人錢財等。
行善積德(資料圖 圖源網絡)
《太上老君戒經》:闡釋持戒之重要
《太上老君戒經》約成書于南北朝。唐王懸河《三洞珠囊》卷九引《老子戒文》,當即此書;《云笈七簽》卷三十九亦節錄此書,題作《老君說五戒》,原書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此書記述老子西游天竺,路經函谷關,授尹喜《道德經》五千言。尹喜授經之后,又請問持身奉經之法。老君乃授尹喜五戒,并為之解說持戒方法及重要性。五戒即: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據稱此五戒乃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奉持五戒可得道成真,失戒則受種種報應。
《太上老君經律》:比較全面的戒律著作
《太上老君經律》約成書于南北朝時期,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類。本書為早期天師道戒律匯編。據編首目錄介紹,原書有“道德真經戒”、“老君百八十戒”、“太清陰戒”、“女清律戒”、“道德真經想爾戒”等五種戒律。現《道藏》本僅存前兩篇。可見,該書包含了早期道教的主要戒律內容,是早期道教一部比較全面的戒律著作。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解釋奉道持戒之理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約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道藏》正一部。本書原為早期天師道經典《正一法文》殘卷之一,書中輯錄五篇天師道戒科教令,即:“老君戒經”、“大道家令戒”、“天師教”、“陽平治”、“天師五言牽三詩”。該書敘說說戒,解釋奉道持戒之理,勸人修持天師道五戒;還針對當時(曹魏時)正一盟威道組織混亂,科律廢弛,要求諸道官道民清整道治,奉守教令,行善積德,以求太平長生。可見,《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主要是從加強道教自身建設出發,利用戒律來進行道教內部的整頓。
通過對于上述早期道教戒律建設的內容考察,我們看到南北朝是早期道教戒律的發展時期;我們也看到初創時期的道教是離不開道教戒律的,也只有戒律建設才能很好地規范道教和發展道教;我們還看到道教戒律對于早期道教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其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