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受箓和受戒是分開的嗎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5 瀏覽次數:次
文/萬景元
現在我們一般將道教分為全真、正一兩大派。全真道士受戒,正一道士受箓。好像戒和箓是兩回事,截然不同樣的。
受戒(資料圖 圖源網絡)
然而在歷史上,事實并非如此。
一、道教受戒的傳統歷史悠久
道教受戒,并非起于王常月祖師。在全真派出現之前,道教即有受戒的傳統。比如當年天師教人,就有《想爾九戒》,想爾戒主要是針對教民的基本規范。
后來道教出現了較為系統的戒律。比如《四極明科》就是上清派戒律的代表。陶弘景祖師在《真誥》里多次提到,云“《四極明科》,高上禁重。”又云:“已聞高勝而故由豫,屢睹明科而釋疑,遂羅垮上章,使臭染隱書,四極擊鼓,三官尋妤!
《四極明科》的內容比較廣泛,除了規范道士的日常修行之外,還有對經文傳授做了規范!对企牌吆·三洞經教部》記載《太上金虎符》云:“依《四極明科》,聽使七百年中得傳三人。”
不僅有針對人的,還有對鬼神世界的規范。所謂《四極明科》:“百二十條律,上檢天真,中檢飛仙,下治罪人!逼渲杏幸粭l云:“受太清仙人之號,不勤典局,稽替王事,虧廢真任,或泄露天科,傳降非所,削真仙之箓,退充五岳都役主者二千四百年,隨勤進號!笨胺Q后世《天壇玉格》之濫觴。
戒律,是教團發展到一定結果,用以規范整個教團人員行為的產物。主要目的是整頓教風,增加教團成員之間的認同。如果一個教團,戒律松弛,規矩渙散,勢必將不利于教團的發展。所以祖師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關于道士參學程序,張萬福真人在《傳授三洞經戒法箓略說》中就有介紹,說:“凡人初入法門,先受諸戒,以防患止罪。次佩符箓,制斷妖精,保中神炁。”受戒排在了受箓之前,受戒是入道之初門。因為一個人要修道,首先要把人做好。而戒律的主要功能就是規范日常行為,養成良好品德。
《云笈七簽·說戒部》中記載了很多戒律,比如《思微定志經》十戒,《妙林經》二十七戒,老君二十七戒、《老君說一百八十戒》、老君說五戒、《化胡經》十二戒、太玄都中宮女青律戒等等。道藏中《太上洞玄靈寶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是靈寶派的戒律,《太真玉帝四極明科經》是上清派的戒律。
二、受箓之時當授予相應之戒律
我們現在受箓和受戒是分開的,其實不然。
受箓(資料圖 圖源網絡)
我們知道,箓是有等級的。比如盟威箓有二十四品,上清箓也有二十四品。后來各派符箓有合流之趨勢,但是也是有等次的。先從盟威箓開始,接著是都功箓、靈寶箓、三皇箓、中盟箓、上清箓等等(以上次序和內容,每個時期會有所不同,但大致是如此的)。據《洞玄靈寶三師記》記載,唐朝高道應夷節的受法經歷是,“年十五入天臺,參正一。十七佩高玄紫虛。十八詣龍虎山系天師十八代孫(張)少任,受三品、大都功。二十四參靈寶真文、洞神洞玄之法。二十九進升玄。三十有二受上清大洞、回車畢道、紫文素帶、籍地騰天之符。”也就是說,應夷節真人十五歲參學正一法,十七歲受高玄箓,十八歲受都功箓,二十四歲參學靈寶、洞神、洞玄法箓,三十二歲參受上清經箓。
受箓,并不僅僅是授予法箓而已的,還要傳授相關的修行法訣,以及相應的戒律。法箓越高,戒律也越嚴格。張萬福真人在《三洞眾戒文》中說道:“今又依經箓出戒文,附諸法次,受法之日,隨法轉授,令道士誦習,防非止惡,以制六情……即始起心入道,受三歸戒;箓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無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男官、女官,老君百八十戒;清信弟子,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五千文金紐,太清陰陽戒;太上高玄法師,二十七戒;洞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門;升玄內教,百二十九戒;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觀身二百大戒!睆倪@段話我們可以知道,戒文是跟隨經箓而來的。受法之時,須受相關之戒律。主要目的是為了“防非止惡,以制六情”。隨著法箓的加升,戒律也從五戒到十戒,再到七十二戒,百八十戒,二百大戒。
戒律就是禁忌,有些是規范道士的品德和行為,有些是修行上的禁忌。道士受得更高層次的法箓,修行也應該更進一步。對于新受的法箓,肯定有不了解的地方,所以需要受相關之戒律,以保證不觸犯禁忌。比如修守一法的,勿抱嬰兒,勿履殗穢等等。還有一些比如《女青鬼律》、《酆都黑律靈書》,主要是針對法官的禁忌。道士如果不知道這些禁忌,就容易冒犯神明,求福不成,反得罪過也。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作者萬景元,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