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萬物的生成智慧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9 瀏覽次數:次
老子冷靜地凝思水性,從水的現狀追溯它的無限過去,發現了汽與水的交互變化,進而思考“無”與“有”的轉換,由此推測和描述了宇宙萬物的生成。
資料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天下萬物生于有 有生于無
老子考究了有與無的關系。一方面,他從具體狀態上指出了有與無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生成關系,認為它們是“同出而異名”,屬互相區別又本質相同之物;另一方面,在更根本的意義上,他指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認為從宇宙生成上講,“無”比“有”更原初、更根本。對這種“無”的狀態,老子描述為“視之不見名曰夷(無色),聽之不聞名曰希(無聲),搏之不得名曰微(無形)”,認為它“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是一種沒有形狀、沒有物象的恍惚之物。
受“汽”與“水”的啟發 得有無關系思想
在老子看來,作為宇宙生成的原初狀態,是先于天地、不依賴萬物,與萬物循環往復的東西,這種東西究竟是什么呢?稍后的《管子》一書認為宇宙生成于“精氣”,而老子并沒有對這一原初之物作出具體的認定,只是說勉強地可以稱之為“道”。老子其實并不準備將其規定為具體的物質形態,他堅持用思辨與抽象的原則來看待宇宙生成。但綜合考察,老子對這種原初之物的想象完全是以水汽為摹狀物的,與水“同出而異名”的汽正是一種無色無聲、無形無狀之態,在感覺經驗的范圍內,屬似無而有、似有而無的東西。老子在論天地之道時發問:“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更是明確地將水作為意指之物。應該說,無論老子關于宇宙的原初想象究系何狀,他關于有無關系思想的形成,以及對“無”的根本性描述,明顯是受到“汽”與“水”交互變化的啟發,他是從水的形態變化中推測宇宙生成過程的。
孫武荀子對水性哲學的闡述發揮
老子對水及其特性深切體悟的思維方法,極大地影響了后來的思想家。如《孫子兵法》中提出“兵形象水”;荀子則認可君主與庶民的“舟水之喻”。前者看重水在運動中的規律性和靈活性,后者看重水凝重處下和不可欺侮的力量。兩位思想家都試圖從自然水性中得出深沉的事理體悟,對老子的水性哲思作了獨到的發揮。
自然之水 成就處世治國及萬物生成的智慧
老子用寧靜的心情觀察自然必然性,他從水的物性上體悟出了柔弱與不爭的處世之方,體會出了公平與謙下的治國之道,從其形態變化上推測并描述了宇宙萬物的生成。水是一種普通的自然之物,滋養著人的生命,老子用它進一步滋養人的精神,真正使自然之水具有了精深的文化內涵,并因此成就了一種博大恢宏的智慧。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