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真實的道教“華山派”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8 瀏覽次數:次
華山
簡介
華山派是道教的支派。以華山為主要據點而得名,主要可分為兩種,一是唐宋時的華山派,或老華山派,以宋代陳摶為代表人物,與文始派(又稱隱仙派)和樓觀道號為古代三大流派。共同以“關尹子”尹喜為宗祖。尹喜,字公度,戰國時秦人,生卒年不詳,約與老子同時。
另一是全真道內部繁衍出七個支派之一,為廣寧子郝大通所創,由其弟子范圓曦、王志謹等進一步傳播,以華山為主要據點。此外,華山派也常金庸、古龍等的武俠小說中也常出現。
老華山派——陳摶
宋代由于陳摶與華山的關系,使華山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更為突出。陳摶作為一個道教學者,他的思想對后來的道教和儒家思想都有很大影響,他在道教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陳摶久居華山,留有希夷峽,希夷洞、洞夷祠等很多遺跡。相傳他和宋太祖在華山下棋,宋太祖將華山輸給了他。他的弟子賈得升、張無夢及再傳弟子陳景元都是宋代有名的道士。道教中的“老華山派”至今尊奉陳摶為自己的祖師。
全真華山派——郝大通
金元時,王重陽創建全真道派,主張道士出家、茹素、不娶妻。王重陽的弟子邱長春則始建道教叢林制度,并開創全真龍門派。自全真道興起時,華山即是全真道場。王重陽的弟子王處一,譚處端、郝大通都在華山長期居住過。王處一號玉陽,自號蓮峰逸士。居華山修道,曾撰《華山志》一卷,開全真崳山派。郝大通號廣寧子,開創全真華山派,其弟子有王志謹、玄通子等。
元道士賀志真字符希,曾師呂通明、白云綦學道,后于太華之顛鑿朝元洞。據《創修大朝元洞碑》中記有賀志真開華山派,其本人為第一代。碑陰刊有賀志真師呂通明、白云綦,祖師邱長春及其弟子的道號。賀志真的華山派與郝大通的華山派有何關系尚不清楚,如果從其祖師為邱長春這一點來看,賀志真的華山派應是郝大通華山派的另外一派,因為邱長春和郝大通是師兄弟而不是師徒關系。
全真華山派源流
《宗派源流目錄》云:“邱、郝二祖在山東濟南府長清縣東南十里五峰山。留傳第七二:龍門華山派”,其傳派譜系為:“通玄全真沖和德,正本恒成位尚仙;仁能貞心傳義紀,世見生前浩太元;子陽遍轉歸至道,盈宿守靜保丹田;情高悟開復天理,自然長顏如松年。”
按此譜系,大約從華山派“至一無上道,崇教演全真”之“全真”開山立派,下接“沖和德正本”,將之分成兩句“通玄全真沖和德,正本恒成位尚仙”;“世見生前浩太元”,“太元”當作“太玄”,改“玄”為“元”,乃清朝避康熙帝玄燁之諱而為,前一句“通玄”之“玄”未改,則有可能是其抄本至民國時期,抄寫者不避清之諱所為。李養正先生在《新編北京白云觀志》第八章“諸真宗派志”中說:“北京白云觀收藏有《諸真宗派總簿》(手抄本)。在《宗派源流目錄》之下注明:‘民國丙寅年(1926)迎賓梁至祥抄,于丁卯年(1927)冬至后之日送交客堂存。周禮鶴記。’”
這種有避、有不避的情況,在前代經書中亦有見者。如儲華谷注《周易參同契》,經文“天道甚浩曠,太玄無形容。虛寂不可睹,匡郭以消亡”一句“匡”字缺筆⑩。當然,其他幾處,如“坎離匡郭,運轂正軸”之“匡”⑾,“隱藏其匡郭,沉淪于洞虛”之“匡”⑿,儲華谷注則不缺筆。我們僅以儲注一處“匡”字缺筆,判定儲華谷此注為宋代的注本,是能夠成立的。因為有時注書時間和刻書時間并不完全相同,刻書時間可能比注書時間要晚很多。如果注書與刻書為不同朝代人所為,那么,在刻書時,往往對注書時之避諱的遵守就不那么嚴格。如被陳國符先生認為是唐注本的托名陰長生著《周易參同契注》,是一宋刻本,其經文“坎離匡郭”之“匡”缺筆,避宋太祖、宋太宗之諱,而經文“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之“淵”字,則不避唐高祖李淵之諱。⒀而由華夏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新修《中華道藏》,對于上述避諱,則一概未予遵循。
我們認為,龍門華山派譜系中既有“太玄”作“太元”之避諱,亦有“通玄全真沖和德”之不避諱,究其原因,在于“寫本”為清本,“抄本”為民國本所致,“寫本”避諱,“抄本”則根據抄寫者個人的習慣、喜好,有沿襲前朝而避諱者,亦有不沿襲前朝習慣而改定之者。但由此可知,龍門華山派的傳法譜系可能源出于清朝。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