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十六小洞天 湖南有六處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7 瀏覽次數:次
湖南六小洞天奇景
在中國的許多旅游勝地,常常見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謂“洞天福地”,是道教選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巒合抱中虛,兼采陰陽二氣的“洞室”通達上天,神仙主治,眾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煉,即可登仙;“福地”即謂“得福之地”,多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
洞天福地觀念形成于東晉以前,早期道經《道跡經》、《真誥》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將天下分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體名目則首先載于唐道士司馬承禎(647~735)所編《天地宮府圖》,以及后來唐道士杜光庭(850~933)《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和北宋道士李思聰《洞淵集》等書中。
湖南的福地洞天
湖南地處華中,道教文化淵源流長。全國“36小洞天”,湖南境內就有6處:即南岳衡山洞天、醴陵小溈山洞天、寧遠九嶷山洞天、望城洞陽山洞天、辰溪大酉山洞天、桃源桃源山洞天;全國“72福地”中,湖南境內就有12處:即岳陽君山福地、郴州蘇仙嶺福地、長沙鵝羊山福地、岳麓山洞真墟福地(云麓宮)、南岳青玉壇福地、南岳光天壇福地、南岳洞靈源福地、桃源綠蘿山福地、津市彰龍山福地、常德德山福地、新寧金城山福地、武岡云山福地。
本文主要依據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最早記敘,將唐宋以來湖南境內部分洞天福地位置、環境、名勝、特產、變遷、仙跡、道蹤、宮觀及近況,對照史籍作一淺顯考證。并摘其它主要者作簡要介紹。
第三小洞天南岳衡山朱陵太虛洞天
朱陵太虛洞天
唐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三十六小洞天》(見張君房《云笈七簽·洞天福地部》,下同):“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仙人石長生治之。” 清光緒《衡山縣志》:“水簾洞之源從紫蓋峰來,流經山澗,匯入水潭,潭闊二三丈,深不可測。潭滿而溢,遂為水簾。高二十余丈,石峭立如壁。” 按:第三洞天朱陵太虛洞天在湖南省南岳紫蓋峰下水簾洞。 此處傳說為朱陵大帝洞府。其實它不是洞,而是南岳一個最大最奇麗的瀑布。“水簾洞之奇”歷來被譽為“南岳四絕”風光之一。歷代題詠很多。水從石壁上奔涌直下,像垂簾一幅,銀光四射,遠在一、二里路以外,就能聽到“雷聲”,看到“白練”。瀑布石壁上刻有“夏雪睛雪”,形容水簾,恰到好處。水簾峭壁兩疊石磴,其半腰一疊磴,水從上瀉下,遇之而一折,再噴飛傾落直下,如簾幅中間攔腰一折,形成跳玉噴珠奇觀。洞下有投龍潭,洞壁有30多處大小石刻。朱陵洞瀑布(水簾洞)周圍舊時還有中宮、上清宮、九真觀、九真降圣觀以及招仙觀,道眾云集,高道輩出。1996年南岳區政府決定恢復水簾洞奇觀,重現山水靈秀。南岳道教協會在此投入一千多萬元巨資,重建朱陵宮。
第十三小洞天小溈山好生玄上洞天
小溈山洞——好生玄上天
唐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第十三小溈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之天。在潭州澧陵縣,仙人花邱林治之。”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大圍山好生上元洞天,三百里,在潭州醴陵縣,傅天師所居石室仙壇。”宋歐陽修《玉仙登真觀御書閣記》:“醴陵縣東三十里,有宮曰登真。其前有山,世傳仙人王喬煉藥于此。”
按:第十三小洞天小溈山好生玄上洞天,在湖南省醴陵市王仙山。 醴陵在秦時,屬長沙郡臨湘縣地。漢高后四年(前184),封長沙相越為醴陵侯,食邑六百戶。東漢建武十三年左右置縣,縣治在今轉步鄉古城村中三洲。隋朝一度廢縣并入長沙。唐武德四年(621)復置縣,屬潭州。“縣東大山”即今“王仙山”,即今醴陵市王仙鎮管轄的王仙山,距今醴陵轉步鄉古城村中三洲(時醴陵縣治)約20公里。王仙山稱小溈山,又名大圍山或首裨山。宋元之前,小溈山風景秀麗,眾山環繞,泉清林茂,建有登真觀,相傳仙人花邱林、傅天師以及仙人王喬曾在此修真煉丹。唐開元間皇帝曾書六字賜之,宋太祖書“飛白”二字賜之。宋康定元年(1040),道士彭知一重建登真觀,邀請當時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撰寫了《御書閣記》。隨著時代的推移和地理的變遷,當年的洞天和道觀遺址已難尋覓。
第二十三小洞天九疑山朝真太虛洞天
九嶷山
唐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第二十三九嶷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仙人嚴真青治之。”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九嶷山湘真太虛洞天三十里在道州延唐縣。”《中國歷史地名辭典》(1986年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九嶷山,一作九疑山,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秦始皇發五軍攻南越,令一軍守九疑之塞,即此。”
按:第二十三小洞天九疑山朝真太虛洞天,在今湖南省寧遠縣九疑山。 寧遠自秦置縣至今,先后更迭12次縣名和1個侯國名。唐初更名唐興縣,天寶元年(792)更名延唐縣。九疑山南接羅浮,北連衡岳,縱橫兩百余里。九疑山九峰矗立,互石連屬,挺拔聳峻,竟秀爭高。舜源居中,娥皇、女英、桂林、石城、石樓、杞林、簫韶、朱明八峰,如眾星拱月,爭相簇擁,護衛著舜源峰。九峰之外,群山莽莽,重巒疊翠,連綿起伏,如千帆竟發,奔騰而來,有萬山朝九疑之勢。舜源峰下有舜陵、舜廟;周圍飛龍巖、紫霞巖、玉館巖、無為洞、碧虛洞,相互映襯,聯成一體,蔚為壯觀。
九疑山為舜帝藏精之所,素以風光奇異、傳說古老而馳名中外,令人神往。據載:“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臺,望九疑而祭舜。”秦始皇、漢武帝曾遙祭九疑。秦漢以后立舜廟于九疑山,歷代帝王遣官至祭。文人墨客登臨題詠,蔡邕、司馬遷、李白、元結、柳宗元、樂雷發、何紹基等留下眾多翰墨。
九疑山也是歷代道教活動中心。據明萬歷《九疑山志》載,西晉初已更置魯女觀,為寧遠最早道觀。晉安帝時(397)九疑山又建九靈觀。至南朝蕭齊和梁太清時,先后建無為觀、黃庭觀、羊仙觀等。唐貞觀建九疑觀。宋建西貞觀。至清末,全縣有道觀190座,道士、道姑600余人。民國時期,鋒存道觀164座。在九疑山活動的神仙名道有何侯、魯妙典、羊權、仙女萼綠華、仙人嚴真青、鄭安期、馬明生等。
1956年舜廟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毛澤東主席寫下“九疑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著名詩篇。1984年,九疑山被列為湖南省自然保護區。
第二十四小洞天洞陽山洞隱明觀洞天
瀏陽洞陽山(今名黑麋峰)
唐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洞陽山洞陽隱觀洞天百五十里在潭州長沙縣。”
《湖南全省掌故備考》:“洞陽縣西北,以洞向南而名,杜光庭福地記第二十四洞天,洞陽山名洞陽隱觀之天,有潭水流入洞,石窟引光,沙石朗然。唐孫思邈煉丹處。昔浮邱公隱此。唐劉長卿有詩。”
按第二十四洞陽山洞隱明觀洞天,在湖南省望城縣橋驛鎮黑糜峰。 20世紀90年代末批準建為黑糜峰森林公園。距長沙市區30公里。洞陽山,又名黑糜峰、黑石峰,山體由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長花岡巖構成,因山石近黑色而名黑石峰。山中曾有黑色鹿形動物叫糜而得名黑糜峰。自唐代以來號稱“洞天福地。”
黑糜峰主峰海拔590.5米,登臨絕頂,古城長沙,盡收眼底;朝賞日出,暮觀落霞,令人心曠神怡。 黑糜峰久以人文鼎盛著稱。唐司馬承禎將其列入道教第二十四洞天福地。唐時在山頂建有道觀,明萬歷四年(1576)改建成佛山黑糜古剎,唐高僧及書法家懷素、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民國行政院長譚延闿曾游歷黑糜峰,至今墨跡猶存。據傳呂洞賓曾入山修道,今有“壽”字石刻、洞賓崖等10多處呂仙遺跡,故道家稱此山為“洞陽山”,還有劉仙姑梳妝臺、司雨之神周公真人塑像等,舊志謂洞陽山為“仙靈之窟宅也”。
第二十六小洞天大酉山大酉華妙洞天
辰溪大酉山圖
唐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大酉華妙天。去辰州七十里,尹真人治之。”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大酉山大酉華妙洞天一百里在辰州界。”
清光緒《廣湖南考古略》:“第二十六洞天大酉山周回一百里名大酉華妙之天在辰州。“大酉山在縣西北,上有龍湫甚靈,禱雨即應,山巔有善卷墓。第二十六洞天周回百里,名大酉華妙之天。”
按:第二十六洞天大酉山大酉華妙洞天,在湖南省辰溪縣潭灣鎮大酉山,沅江南岸。 大酉山東麓山下,建有大酉觀。大酉洞相傳為周穆王藏書之處,也有傳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儒生藏書之地,又稱藏書石室。相傳明正統年間砍柴入室見書,告于縣令,縣令派人取之,書隨風飄散。相傳洞后有古善卷墓。大酉觀因山而得名,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間,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重建。1986年坍塌。
以下第三十五小洞天,第十一福地,第二十一福地,二十二福地,二十三福地,二十四福地,二十五福地,二十六福地,四十六福地,四十八福地,五十三福地,六十八福地,六十九福地就不一一介紹了。
(作者單位:湖南省地方志編委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