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丘比特月老來歷:唐人相信命中姻緣天注定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6 瀏覽次數:次
月老塑像
月下老人,簡稱月老,尊稱為月老爺、月老公,是道教的神祇之一,為掌管男女婚姻之神,相傳為“媒神”。月下老人所持姻緣簿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婚戀命定觀,其所牽的紅絲后來衍化為中式婚禮儀式中的“牽紅巾”。
來源
韋固夜遇月老
“月下老人”典出唐朝李復言所著《續玄怪錄·定婚店》。唐朝韋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著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著一本書,像在查找什么。韋固問老人家在翻查什么,老人答到:“天下人的婚書。”韋固又問袋中何物,老人說:“袋內都是紅繩,用來系住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此繩一系,便定終身。”由于這個故事的流傳,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結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紅繩,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
傳說
根據臺灣臺北市艋舺龍山寺簡介牌介紹:臺灣民間信仰,每年七夕,七星娘娘會把人世間未婚的成年男女制成名冊,向天庭呈報。月下老人收到名冊后,按照個性、善惡、興趣與條件抄寫成一本配偶名冊,然后用紅線綁牢男女二人之足,使合適的男女配成一對佳偶。
文化內涵
1、婚姻命定觀
月下老人以赤繩相系,確定男女姻緣,反映了唐人姻緣前定的觀念,是唐人命定觀的表現之一。唐人以為,人的命運,不是自己可以確定和改變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錄.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紀聞.王》),“人事固有前定”(《續定命錄.韓泉》)。
唐人的這種前定觀念,當然也表現在婚戀方面,“結縭之親,命固前定,不可茍求”(《續玄怪錄.鄭虢州騊夫人》),“伉儷之道,亦系宿緣”(《玉堂閑話.灌園嬰女》)。
月老形象的出現,正是這種命定觀在婚戀領域的藝術化、形象化。
2、牽紅巾
《定婚店》中的月老和《閻庚》中的地曹以繩系男女腳以訂婚姻,是唐人命定觀念在小說中的形象化呈現,古代男女成婚儀式上拜天地父母時牽紅帶的安排,也是由此逐漸演化而來。
在唐代的現實生活中,也已經有用繩相系的方式來選擇配偶的記載。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上《牽紅絲娶婦》條中所載郭元振擇婦之事,即是此類:
郭元振少時,美風姿,有才藝,宰相張嘉貞欲納為婿。元振曰:“知公門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倉卒,更待忖之。”張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誰是匹偶,以子風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五女各持一絲,幔前使子取便牽之,得者為婿。”元振欣然從命,遂牽一紅絲線,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隨夫貴達。
此事《山堂肆考》等書亦載,張嘉貞有五女,郭元振不能確定到底娶誰,便用紅絲相系而牽的辦法挑選,這就是所謂的“紅絲結褵”。當然,此事實出于傳聞(洪邁《容齋隨筆》卷一《淺妄書》有辯駁,可參看),然亦可見此類婚姻觀念與習俗在民間的起源與演進。
拴紅線后來成為一種婚禮儀式, 到了宋代逐漸演化為 “牽紅巾”,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嫁娶》中有詳細記載。到了清代,又變成在婚禮中扯起紅帛或紅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這種拴紅線、牽紅巾或紅布的風俗,至現代在有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地區還能見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