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崇拜與道教法術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5 瀏覽次數:次
古人重視星象
《周易》云“垂象著明,莫大于日月”。又曰“法象莫大于天地”。所謂“天尊地卑,貴賤位矣。”天地有尊卑,故人有貴賤,人道本乎天道。天上眾星朗朗,其實與人事關系密切。《史記•天官書第五》云“日變修德,月變修刑,星變修和。凡天變,過度乃占。國君強大,有德者昌;弱小,飾詐者亡。夫常星之變希見,而三光之占亟用。日月暈適,云風,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然其與政事俯仰,最近天人之符。縱觀古今,深觀時變,察其精粗,則天官備矣。”《云笈七箋•日月星辰部》云“夫下有其官,則上有其星;下置官失,則上星為其亂。”
北斗七星圖
北斗為星辰之主
星辰雖分布漫天,但是都朝拱于北斗,《論語》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是以知北斗為天星之君主。古人還將天上星宿,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分別是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紫薇好比是人間的皇宮,太微則是皇城中百官的位置,天市垣就是百姓。紫薇垣中北極星為對應人間的帝王,其中還有天牢、天廚、內階、垣墻、文昌等機構和建筑,古代中央政府設有“欽天監”一職,一者是制定律法,指導農業生產;還有就是通過占星而觀時運之升降。所以唐朝法律規定,私自學習天文者斬首,其所以對天文知識,如此保密,是怕百姓通過觀星而窺竊朝政。
玄機玉衡以齊七政
北極星為帝座,但是還有一組明亮的星星列于紫薇垣內,就是北斗七星。《尚書》云“璇機玉衡以齊七政”,蔡注云“七政者,日月五星也。七者經行于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猶人君之有政事也。”《史記•天官書第五》云“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于斗。”如果說北極為國家最高權力的代表的話,那么北斗其實就是實際權力的實行者,是以在天文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古人通過斗柄所指的方向,判斷四季,北斗運行于中天,乃出納元氣之樞紐。
北斗以喻帝王
正因為北斗的重要性和無尚崇高的地位,北斗還可以用來比喻帝王或者德高望重的人。“泰斗”一詞是泰山和北斗的合稱,皆用來比喻在德行或事業的成就方面為眾人所敬仰的人。《晉書·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斗為人君之象,號令之主也。”后因以喻帝王。《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學盛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后用以喻受人景仰。
北斗和道教法術
北斗在道教信仰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道教歷來有拜禮北斗可以延年的說法,《三國演義》中管恪教人求救于斗星,孔明求壽于斗星等等,都足見古人斗星崇拜之普遍。《云笈七箋·日月星辰部》云“北斗星者,太極之紫蓋,玄真之靈床,九皇之神席,天尊之偃房。”《云笈七箋·稟生受命部》云人“在胞之時,三元養育,九氣布化,五星為五臟,北斗七星開其七竅。七星降童子,以衛其身。七星之氣結為一星,在人頭上,去頂三尺。人為善時,則其星光大而明;為惡時,其星冥暗而小。善積則福至,惡積則災生,星光墜滅,其身死矣。”足見北斗與人之性命關系密切,是故《北斗本命延生真經》云“本命星君,本宿神將,常垂陰佑,使保天年。”其言蓋在于此。
法術中以三光北斗為主者,當推上清天心一派。天心派以三光正氣,為行法的能量源泉。是以修煉天心法的道士,當以服三光氣為入手之基礎,而尤以天罡氣為重要。何謂天罡?《上清天心正法》云:天罡氣,天罡星,約離斗柄三丈。道士當存思天罡星君之形狀,“陽日天罡正面行。面如炎火色,身衣紅羅衣,頂上有青黃紅三色氣,口吐火光萬丈,左手結天罡殺鬼印,右手執寶珠,隨氣收入口中,任意發用存見,火光細如絲霧,燦燦有聲,灌溉其身。”
天心派認為人身好比一個能量的儲蓄器,若能從宇宙三光中吸取能量,保存起來,則可以以此能量,增補自身的力量,進而達到長生和行法的目的。“凡法官,若能請三光氣,日夕不怠,千日功成。滋悅顏色,壯體輕身,免諸百病。若終身不倦,漸入仙真功力,難可盡言。若只服得千日,凡遇治病,不用算取方上存想,但只一念布氣,吹于病身,自然安愈,萬邪降服,可不敬乎?”
作為道法的一個重要派別,天心派和清微派不同,蓋清微派起于宋朝,其法術以內丹為本。是通過自身精氣神的煉化,而達到外顯于法術的派別,天心派則借助于北斗天罡之氣。所以天心派出現于上清派中,其原因乃在于上清派有重視北斗的傳統。南北朝時期的許多上清經典中都提到存思斗星、步斗的方術。《洞真太上飛行羽經九真升玄上記》云“仙人徒知咀嚼陰陽,吐納二氣,而不知斗星是陰陽之根府,二氣之玄罡也。何不心藏九斗,陶冶二象耶?”“回九氣以內照,藏明斗于泥丸,于是魂凝魄煉,合德靈煙,解其道上升上清,得其道身為上真。”是以知,天心派產生于上清派內,絕非偶然。
《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云“斗為世人魂魄之司,故有玄冥隱奧為追攝之本。”而符咒之中,更有許多與北斗有關的內容,道士通過罡步飛神北斗,又通過存思,使北斗之氣,附于靈符之上,這樣符才會有靈驗。若人能于平日瞻仰北斗,存心禮拜,也可以得到星君的庇佑,而免除災難,臻于吉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