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師”起源甚古 歷來說法不一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4 瀏覽次數:次
雨神
雨師的由來
雨神亦稱雨師,其信仰與風神一樣,起源甚古。《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同禮·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漢人在以箕星為風伯的同時,則以畢星為雨師。蔡邕《獨斷》曰:“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詩》云:“月離于畢,俾滂沱矣。”《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天太白星主兵,其精下為雨師之神。”《易·師卦》曰:“師者眾也。”《風俗通義·祀典》稱:土中之眾者莫若水,雷震百里,風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異于雷風,其德散大,故雨獨稱師也。丑之神為雨師,故以乙丑日祀雨師于東北,土勝水為火相也。可見當時雨神已被列入國家祀典。
后來雨師被道教納入神系,或云為龍,或云為商羊,或云為赤松子。《抱樸子·登涉》:“山中辰日有自稱雨師者,龍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雨師神,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搜神記》卷一:“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冰玉散,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燒。至昆侖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游人間。今之雨師本是焉。”又《列代神仙通鑒》卷一神農時,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天亦幾時不雨,禾黍各處枯槁,有一野人,形窖古怪,言語顛狂,上披草領,下系皮裙,蓬頭跣足,指甲長如利爪,遍身黃毛覆蓋,手執柳枝,狂歌跳舞,曰:“予號赤松子,留王屋修煉多歲,始隨赤真人南游衡岳。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飛龍,往來其問,予亦化一赤虬,追躡于后。朝謁元始眾圣,因予能隨風雨上下,即命為雨師,主行霖雨。”
雨師玄冥
民間對雨師亦有自己的看法,漢人以玄冥為雨師。《風惜通義·祀典》《春秋·左氏傳》說:共工之子,為玄冥師。鄭大夫子產禳于玄冥。雨師也。因玄冥是古代五行官中的水官,水與雨相通,故被稱為雨師。
雨師萍翳
又有以萍翳為雨師的。《楚辭·天問》蔣號起雨。王逸注曰:“蔣,萍翳,雨師名也。”《廣雅·釋天》雨師謂之蔣翳。萍翳又稱屏翳。司馬相如《大人賦》 召屏翳,誅風伯,刑雨師。曹植《洛神賦》屏翳收風,川后靜波。
雨師李靖
唐朝時還以李靖為雨師。《山西通志》風雨神廟,在翌城縣四望村。其神唐衛公李靖。這大概源于《唐逸史》中李靖行雨的故事。相傳李靖曾經遠行于山中,夜晚寄宿于民夫家中。半夜,一婦人將一個水瓶遞給他說:天命行雨,煩汝代勞。一傭人牽一青驄馬至,對李靖說:汝以水自馬鬃下,三滴乃止,慎勿多滴。李靖上馬后,正準備滴水,不料馬驚,咆哮躍空,瓶中水一連數滴,次日當地一場大雨,解決了旱情,民感其恩,立廟祀之。
雨師馮修
另外《事物異名錄》還說雨師為馮修,號樹德,又名陳華夫。《集說詮真》中還描繪了他的形象:烏髯狀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之日雨師陳天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