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道的來龍去脈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3 瀏覽次數:次
關隴地區道教派別——樓觀道
樓觀道是以今陜西周至縣終南山下的樓觀臺為中心,傳播于關隴地區的一個道派。據道書記載:終南山北麓的古樓觀臺,原是西周大夫尹喜的故宅,因尹喜在此結草為樓,觀星望氣,故稱樓觀。相傳周昭王時,老子西游過函谷關,關令尹喜登樓觀望,見有紫氣東來,預知神人將至,乃迎接老子至其宅中,請問道教,老君因說《道德經》五千言以授之。后來尹喜又去成都青羊肆會見老君,老君賜其名號曰文始先生、無上真人,二人遂共去西方,化胡成佛。自尹喜隨老君西去后,周穆王好尚黃老,追仰仙蹤,乃重修樓觀屋宇,為尹喜建廟立祠。后來秦漢魏晉歷代帝王皆欽崇道教,修葺樓觀,招納四方幽人逸士,先后有尹軌、杜沖、彭宗、宋倫等十余輩道士相繼來此修煉成仙。樓觀遂成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
樓觀臺建筑
樓觀道淵源于魏晉
上述道書的記載,并非真實可靠的信史,而是后代樓觀道士編造的神話故事。根據現有史料分析,樓觀道大約淵源于魏晉之際。當時關中京兆有一道士梁堪,自幼志尚高邈,好樂仙道。十七歲時來到樓觀,師事鄭法師學道。西晉惠帝永興二年(305),梁堪假稱太上老君派遣太和真人尹軌下降樓觀,傳授他煉氣隱形之法、水石還丹術,還傳授他符箓經文和《樓觀先師傳》一卷。其后梁堪便隱居終南修道,至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告別弟子王嘉,飛升而去。
梁堪弟子王嘉隱居終南
梁堪的故事顯然也是神話,但大致可以相信他是魏晉時的一個方士。魏晉時期,有許多這樣的方士在社會上活動。他們以神仙方術秘訣遞相傳承,形成大大小小的神仙道教團體。樓觀道最初就是這樣的小道團之一。在西晉滅亡之后,中國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國戰亂,不少士人躲避到山林中修道。梁堪弟子王嘉,是十六國時著名隱士。史書說他不食五谷,不衣美麗,清虛服氣,不與世人交游,在山中鑿崖穴居。其弟子受業者數百人,亦皆穴處。后來他舍棄徒眾,潛至終南山隱居。前秦國主苻堅曾數次征請王嘉,問以政事。王嘉弟子孫徹、孫徹弟子馬儉,也曾受到后秦國主姚萇禮遇。
北魏樓觀道大盛
到了北魏初,樓觀道團開始興盛起來。魏太武帝好道教,派人贈送香燭給樓觀道士尹通,助其建齋行道。尹通與弟子牛文侯等四十余人敷揚道化,使朝野欽奉,四方高人勝士前來請謁不絕。魏孝文帝時,道士王道義來至樓觀,師事牛文侯。他在樓觀大興土木,使道壇屋宇煥然一新。又捐錢令門人購集經書萬卷收藏觀中。至此,樓觀道經長期發展,形成了較大的道團。北魏末年及西魏北周時期,樓觀道以終南為中心,在包括京城長安及華山在內的關隴地區廣為傳播。這時有許多樓觀道師,如陳寶熾、李順興、韋節、王延等人受到北朝統治者崇奉,被召至京城誦經講道,建齋祈神。北周武帝宇文邕喜好道教,曾召請韋節、嚴達、王延等道士上殿咨問,為他們建立道觀,賞給錢物,資助他們整理編修道教經書,弘揚教義。隋文帝楊堅也信奉道教,下詔修造樓觀屋宇,度道士百二十員。又于京師置玄都觀,以王延為觀主,并請王延傳授道戒。時公卿大夫翕然欽附,蘇威、楊素皆北面執弟子之禮。至仁壽四年(604),王延解化于觀中,隋煬帝賜物百段、錢二十萬,設三千人齋會,送還西岳。
樓觀道在北朝后期成為北方新興大道派
由于統治者的崇奉,樓觀道在北朝后期成為北方新興的大道派。該派奉老君和關令尹喜為祖師,傳習《道德經》、《西升經》、《妙真經》等北方天師道經典,同時又傳習南方的《上清》、《靈寶》、《三皇》等經文。其教義和方術具有融合南北,雜采諸家的特點。無論是思神誦經、煉丹服藥、符咒巫術或齋醮祈請等方術,樓觀道皆兼而行之。至于其組織制度,受南朝新道派影響,是典型的宮觀式道教。
南北朝時代,道教早期的天師道祭酒統治道民制度逐漸衰落,而建立起道館宮觀制度。道士在各地名山都市新建的道館或宮觀出家拜師,傳經受箓,奉持戒律,聚居修道,或組織齋醮法事活動,有一套較為嚴格的規章制度和儀式。其經濟來源主要靠統治者賞賜或富人捐助的錢財、土地和廟產供給,部分來自齋醮法會收入。這種以道館宮觀為依托的道教宗派團體,被稱作宮觀道教或教會式道教。與早期在民間秘密傳播的道團相比,宮觀道教更便于政府管理和控制,可以防止有人利用道教聚眾造反,因此才會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正式承認。從南北朝末開始,梁朝和北周政府都設置了專門管理道教的官員,是為隋唐以后政府道官制度之濫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