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有溫度:春儒夏墨,秋道冬法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5-01 瀏覽次數:次
文/鄭麗紅
“哲學就是關于心靈的一個學問,在哲學家看來,生活很大程度上就是心靈的選擇。”王博說,春秋戰國時代可說是中國人心靈奠基的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界的這種盛況在中國歷史上幾乎再沒出現過,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可一一與春夏秋冬對應。“和春天、秋天相對應的正好是對我們整個中國人的心靈影響最深刻的兩個學派,即儒家和道家。另外兩個學派影響相對較少的是屬于夏天的墨家和屬于冬天的法家。”王博說,他如此劃分的依據是他感受到這幾個學派所擁有的心靈溫度,“其實和我們每個鮮活的生命一樣,圣人們也有或熱或冷的一種心腸。在我看來,儒家和墨家是比較熱的,而道家和法家是比較冷的。”
王博 圖源網絡
王博談到,古人曾說過:“《論語》氣溫”,讓他印象極深,“《論語》為什么是溫的?是因為它的心靈是有溫度的。這種心靈的溫度來自于一個‘愛’字,儒家的哲學就是愛的哲學,就是屬于春天。”他說,讀《論語》的感覺就像兩句歌詞:讀你的感覺像春天,讀你的感覺像三月,會開始慢慢地激發起對整個世界承擔責任的豪情,這是儒家的熱心腸。
“而在墨家看來,儒家這個溫度是溫吞吞的,完全不過癮。”王博笑稱墨子的心是紅的,像火一樣熱。墨家最重要的主張是無差別的愛,即“兼愛”,“視人之父若己之父”,所以墨家是足夠熱的,像夏天一樣,而太熱的墨家具有一種空想色彩,因此曇花一現。
電影《墨攻》 圖源網絡
道家則是屬于秋天的一個學派,“你讀到老子和莊子的時候,就有一種涼颼颼、清冷的感覺。”王博說當他讀《老子》時就發現進入了一個完全沒有情感的世界,根本讀不到任何的喜怒哀樂,這跟讀《論語》、《孟子》完全不一樣。不僅如此,《老子》還告訴人們最好的相處方式是不愛。莊子的世界從某個角度來看就是冰清玉潔的世界,這來自于他對這個世界的感覺,是一種秋天的感覺。“請注意,秋天的心靈可以變成一個字——愁,這個“愁”就是秋天的心靈,就是道家對世界的感覺,所以,道家深深地感到這個世界的矛盾和無奈。”王博認為,中年人比較適合于道家,因為中年人就是生命的秋天,而秋天是成功和無奈同在的季節,才會聚成我們“愁”的心情,“愁”不是簡單的喜怒哀樂,而是一種五味雜陳的感覺。
資料圖 圖源網絡
王博將法家歸為冬天,是因為它冷酷的心。“法家理解的世界不可能像儒家理解的情感的世界、愛的世界,更不可能是墨家的兼愛的世界,同時它也沒有道家對于世界的矛盾的一種體會,它有的就是對各種各樣關系的功利一面的放大。”王博談到,父子關系本是最不功利的,儒家視之為愛的最后的任務,但在韓非子看來,父子關系是要重新理解的,他舉例說,同樣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為什么父母對男孩和女孩的態度不一樣?韓非子認為算的是長遠的利益。韓非子還說君臣之間完全是一種功利的買賣關系,君主賣的是爵位和俸祿,臣子賣的是身家性命;夫婦關系也被韓非認為是互相之間勾心斗角的功利關系,所以韓非子有一篇叫《備內》的文章專門講怎么防備太太。“法家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沒有任何的情感,有的就是嚴刑峻法,有的就是賞罰分明。”
“儒墨道法、春夏秋冬,不同的心靈、不同的季節,其實不同的心靈并不就是他們的,其實是我們每個人的。”王博表示,我們都會去分享他們的某一個部分,每個人都會有功利情結,但不會被功利心所占滿,我們有時候會有一顆儒家的仁愛之心,對這個世界有一種承擔、責任和使命。有時候我們也會有像墨家那種俠義的心腸,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我們可能也有一種像道家那樣對世界的成熟理解。(供稿:白水)
(騰訊道學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儒墨道法分屬春夏秋冬》,《深圳特區報》2010年5月10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