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戰》是披著美式外衣的道教?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5-01 瀏覽次數:次
《星球大戰》就是道教的美國版。
《星戰》之“道”:《星戰》是披著美式外衣的道教?
友情提示:本文中含有大量漢語外來詞
2012年,迪士尼影業從“《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手中收購了盧卡斯影業,獲得了該系列的版權。如今,星戰系列第七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即將在中國上映,預計也將會受到追捧。這是因為《星戰》基本上代表了中國道教的觀點。
《星戰》講述的是外星人與超人的太空史詩。這里的超人在片中被稱作“絕地武士”(Jedi knights),他們以“絕地的方式”掌握著原力(the Force)。道教發源于2500年前的中國,其中心思想是“氣(Qi)”與“道(Dao)”,談論的是遵循“道”的“君子”(或稱道君)。
道家的基本理論是,世界始于道,道又產生了兩種力量——陰(Yin)和陽(Yang);《星戰》始于原力,原力又產生了兩種力量——光明面(Light Side)和黑暗面(Dark Side)。道家的思想體系中,處于陰陽兩面的人分別被稱為小人和君子;而在《星戰》中,處于光明面的是絕地大師(Jedi Masters),處于黑暗面的是西斯尊主(Sith Lords)。在《星戰》和道教中,人們都可以擁有心靈遙感能力,可以通過提高自我修養延年益壽。絕地武士和道君都遵循無為而治的思想。道家認為,人要先成為君子,然后才能成為道君,最后才能成為圣人。
道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為仙人,不死不滅。《星戰》中的黑武士達斯維達(Darth Vadar)、尤達大師(Master Yoda)和帕爾帕廷皇帝(Emperor Palpatine),實際上都是道家所說的仙人。你會發現,他們在身死后,能化身為精神力量指導追隨者。《星戰》中的歐比旺•肯諾比(Obi-Wan Kenobi),就好比是從一個杰出的君子成長為一名偉大的道君,最后成為圣人。成為道君后,他的第一個弟子阿納金•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卻墮入了黑暗面。成為圣人后,歐比旺開始教導他的第二個學生,盧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最終打敗了父親阿納金)。而在歐比旺身死后,他明白原力會讓他不死不滅(成為仙人)。此外,上面提到的所有人都習“武”,穿“道服”。世人總是誤認為道家人就是“僧侶”,實際上僧人剃度,道家卻不需要。《星戰》中的絕地武士,使用的是一種超自然的感應力量,也不需要為了獲得原力而剃度。
《星戰》與道教之間的關聯,其實有人早就發現了。或者說,每個了解道教,又看過《星戰》的人,都會發現它們的相似之處。這一點,連“《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都沒有否認。世界各地的道學家都借用《星戰》來解釋道學。網絡上也受到這種觀點的影響,出現了諸如“《星戰》之道”或“絕地道家”的說法。實際上,這也不是好萊塢第一次“剽竊”他國傳統文化(例如,迪士尼就曾在二戰后“抄襲”過德國民俗和格林童話故事)。但這次的情況卻不同:《星戰》并沒有將東方哲學作為影片賣點,更別說其中的中國道教元素了。投資如此巨大的影片居然是照搬中國哲學思想?一向愛國的美國人可不能接受!
1977年,《星戰》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是白人,而身為“他者”的亞洲人則被用外星人來代替。面對世界電影史上這場最大規模的電影宣傳,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西方代表影視作品的《星戰》,也能在中國取得高票房。中國人通過美國的品牌和產品,消費的卻是自己的文化,倒有點文化相食的意味。不過,聽聞數千萬美國人和歐洲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狂熱的道學家,是不是還挺高興呢。
作者簡介:裴德思(Thorsten J. Pattberg),北京大學博士,德國哲學家、評論家。原文選自:China Daily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