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讀《莊子》 人間世的一所驛站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5-01 瀏覽次數:次
我們現在看到的經過郭象整理的《莊子》以《逍遙游》居首篇,王博在《莊子哲學》一書中則把《人間世》放在最前,認為此篇是內七篇的“樞機”。以《人間世》為中心,向兩個方向行走,一邊是《養生主》、《齊物論》和《逍遙游》,以知作為中心;一邊是《德充符》、《大宗師》和《應帝王》,以德作為中心。這種結構透露出來的思想是:在這個無可奈何的人世間,修養自己的內心(離),回應世界的萬物(即)。
一、“內熱”之病 你算計的了人生?
人們和這個世界發生關系,大抵來源于相信因果關系。父母從小嚴格要求孩子,在于相信這是種下了因,以后會有考上好大學的果。填志愿選專業的斟酌甚至爭斗,也大抵是因為對于因果關系的判斷不同。
一輩子很多人都在操心、算計,其背后的哲學依據,是他們大抵相信因果聯系,因而相信他們可以參與這個世界的運行,和未來產生關系。可是生活對于那些熱愛算計的人來講,總是不能完全如意,因而人們就陷入了焦躁、痛苦、羈絆之中。因而人們就會更加算計,小心翼翼地做選擇,患得患失,后悔自己曾經做過的選擇,認為重新來過就可以改變現在的因果關系;又懼怕未來帶來的風險,生怕現在的因生出了不同的果。
人們大抵沒有相信“命運”這件事(資料圖 圖源網絡)
這便是莊子所謂的“內熱”。內熱病患者病入膏肓之時,無以承受這個世界,因而有的便尋求鬼神。但是求神拜佛的本身,也是相信自己做善事、結善緣是一個因,神會保證這個世界的因果關系,自己的未來有一個好果。但是依托神意的人又不免遭遇神義論的問題:如果神是正義的,那么為什么世上還有那么多的惡?從而陷入了更深的惶恐與焦躁之中。
這些大多都是因為,人們大抵沒有相信“命運”這件事。命運不是正義的神靈,更是希臘羅馬的諸神,他們肆意妄為,喜怒無常,任意獎賞和懲罰世間的人們。人們在面對命運的時候,只有首先感受到深深的無可奈何之感,才可真正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相處,不讓這個世界侵害自己的生命。
二、《人間世》是《莊子》內七篇的樞機
這便是為什么王博的《莊子哲學》把《人間世》放在了首位。我們今天看到的是郭象整理的《莊子》,內七篇的結構是《逍遙游》居首,其后是《齊物論》、《養生主》、《人世間》、《德充符》、《大宗師》以及《應帝王》。王博同意“藏云山房主人”對內七篇結構的看法:“《人世間》恰在此七篇之中心,以為樞機”。樞機不是位置上的居中而是它運化周身,使四體血脈通連。以《人間世》為中心,向兩個方向行走。一邊是《養生主》、《齊物論》和《逍遙游》,以知作為中心;一邊是《德充符》、《大宗師》和《應帝王》,以德作為中心。
知是要破除,越來越虛以至于飄渺。德是要充實,越來越實以至于應世。這就是莊子最后給出的生活道理,與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應該是“游”,不即不離,這就是《逍遙游》和《應帝王》展現的。
修養自己的內心(離),回應世界的萬物(即) (資料圖 圖源網絡)
因而縱觀王博一書的結構,以《人間世》統攝全書,然后以知德為一組放在一起解釋(《養生主》-《德充符》、《齊物論》-《大宗師》、《逍遙游》-《應帝王》)。因而全書透露出的作者的關懷似乎也變得清晰起來:在這個無可奈何的人世間,修養自己的內心(離),回應世界的萬物(即)。
三、清楚了命運,才能看清楚自然
《養生主》里講述了老聃死,秦失吊而三號而出。弟子以為無禮。莊子借他的口說:“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循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對于死生之事的看透是看透自然法則的一個重要入口,這是無可奈何的命運的最有力也是最明顯的一次彰顯。我們不能改變的是命運,改變的只能是我們的內心,即安于命運,不動心而無情。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認識到我們與命運毫無因果聯系。
看清楚了命運,才能看清楚自然。在命運面前,萬物都是沒有差別的,自己對于萬物的牽掛,是在于有一個“我”,而“吾喪我”使得我們“以物觀物”,而不“以我觀物”。這樣才能保全住我們自己的生命,使其不受到情感哀樂的侵擾。
真正理解到“命運的無常”已是不易(資料圖 圖源網絡)
真正理解到“命運的無常”已是不易,但就此把莊子理解為消極也忽視了莊子哲學積極的“用心”的一面。莊子哲學的“德”不是仁義禮智,而是在人世間修養一種心境。這點難得的地方是“在人世間”,也就是“即”。如果是避世,上山隱居,那還是“有待”的,需要一個空間,憑借外物去對抗。但是莊子是在這個世界上“游”,不去對抗世界上的事情,但是卻心不在焉。順著這個世界的紋路走,虛心而不讓成見充滿自己,這樣才能讓自然地法則主導生活。虛室生白,按照萬物的道理去應對事物,不上心,因而不會傷害自己的生命。
道家當然不如儒家那樣關心世人的感受,儒家對于這個世界的秩序、治亂“操心”,但也有透著熱情和溫暖。但是一個熱情的人太容易受到這個世界的傷害,而道家是那么重視對于生命的保全。這里的生命不是物理意義上的死生,而是一種生命狀態,一種不處于煎熬的生命狀態的保全。但是莊子也不像那些隱士一樣冰冷,激烈地拒斥,而是淡淡的,你可以和他交談,但卻進入不了他的生活和內心。
每一個人都應該去讀莊子,至少應該為自己準備一種“逍遙游”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需要一座高山去隱蔽,而就是在這個人世間,隨時隨地的生活方式。它讓你面對孤獨、滄桑變遷乃至生死存亡之時,都不至于驚慌失措而讓生命憔悴。不是每個人都要去過一種莊子的生活,但是每個人的生活中應該要有一個莊子的驛站。因為莊子恰恰讓我們勇敢,不在乎別人的毀譽,不受到外物的牽連,勇敢地去面對多變的命運。(供稿:白水)
(騰訊道學整理編輯,來源:微信公眾號“愛智的瘋子”作者:方凱成)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