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水下330多年后重見天日?“東方龐貝”考古發現尚不成熟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17 瀏覽次數:次
“網聞”回放
近日,一則有關“‘東方龐貝’深埋水下330多年后重見天日”的消息熱傳,消息稱:2014年12月19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考古專家、學者會聚江蘇淮安盱眙縣,因洪水肆虐而被深埋水下330多年的“東方龐貝”泗州城,經過3年多的考古發掘,已被確定古城遺址范圍,一大批珍貴的文物重見天日。
日前,記者聯系了南京博物院相關人員,其給出的答復是:的確有文物考古專家在江蘇省盱眙縣泗州城遺址勘察,對遺址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工作進行研討,但是該考古發現尚不成熟,官方還沒有公布信息,南京博物院考古所負責人也不愿意接受采訪。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繁盛千年的泗州城因一場洪水被深埋洪澤湖底。330多年來,這座被稱為“東方龐貝”的古城一直是一個謎。
史料記載,泗州城始建于北周,隋朝時毀于戰亂,唐代重新興建。歷史上,大運河是國家的經濟大動脈,而泗州則是重要的漕運節點,有“水陸都會”之稱,“天下無事,則為南北行商之所必歷;天下有事,則為南北兵家必爭之所”。從唐代起,泗州一直管轄著今天江蘇、安徽等大片地區。南宋時,進貢給金的物品都在這里交割。而到了明代,朱元璋在泗州北門外興建明祖陵,每逢大祭,天子群臣、皇親國戚前來祭祀,泗州又成了皇家“行宮”。只有2.46平方公里的泗州城有著與城市規模不相稱的輝煌歷史,然而一場洪水,讓昌盛的古城與這段輝煌的歷史毀于一旦。
為了揭開泗州城的神秘面紗,考古專家長年累月在盱眙縣境內的泗州城西南角進行考古發掘。早在2012年,就有報道稱,考古專家已發掘面積共2000平方米,輪廓像只烏龜的泗州古城,已經現出內城墻、外城墻及城門,其中,已探明內城墻墻體長度約338米,外城墻長度約132米,城門采取的是在城墻外修筑月城的方法,月城東西最大徑118米,南北深56.6米。同時有專家表示,根據以上考古發現,能夠初步確定泗州城遺址的結構和布局,從規模上也已能夠初窺這座古城當年的繁華景象。
考古挖掘這座消失330多年的泗州古城究竟有何意義?考古專家表示,和龐貝古城一樣,泗州古城歷史上曾經繁盛一時,其陸上的城市格局和主要代表性建筑物都表現了當時歷史文化的縮影。泗州古城因淮河和汴河穿城而過,就更增添了水土、水岸、水底的特色遺存資源,有著更豐富的文物和歷史積淀。
有專家認為,有著千年歷史的泗州古城,無疑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也是杰出的世界遺產和遺址精品。除了資金和專業人才外,更急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護制度和措施,來合力保護、合理利用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