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真觀:認知真相-太子坡景區
欄目分類:武當景點 發布日期:2018-08-02 瀏覽次數:次
復真觀指示我們轉煩惱為智慧的途徑。先人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先由解悟趨入的光明大道,順著先人指出的這條道路,不單以得到解悟為滿足,而以解悟為前行方便,力爭上游,是大有可為的。個體生命的優化,粗分為四個層次: 1、無知階段。我們從不可計數的事物中得
復真觀指示我們轉煩惱為智慧的途徑。先人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先由解悟趨入的光明大道,順著先人指出的這條道路,不單以得到解悟為滿足,而以解悟為前行方便,力爭上游,是大有可為的。個體生命的優化,粗分為四個層次:
1、無知階段。我們從不可計數的事物中得到不可數計的受用,有的讓我們歡喜,有的讓我們苦痛,所有這一切,都是宇宙之用,它使我們邁向同一個目標——最終實現人天相同一。對于這個事實,這時候的我們,確實是一無所知。
2、解知階段。經過無始以來在層次一中的無量煎熬鍛煉,我們就進入了第二層次。這就是:宇宙之體化現出對萬有的觀照,由觀照浮現出言語化的思維,由思維沉淀出有關萬事萬物的種種知識。我們從運用這些知識中得到了更高層次的受用,在人天合一的無形道路上得到了一次極大的加速。
3、(覺)悟知階段。如果由層次二中得以信解及了知人天合一及其內涵,并對之生起了大信心、大渴仰,就會進入到本層次中。此時,我們能自覺親近有關法典及明師益友,并依教而行,從程度不一的相應中自然顯發宇宙之廣大善用,而不必再依于那些固定化的言語知識。
4、證知階段。由層次三中功行圓滿而終于證入人天合一,就得到了真實、究極的宇宙能力。萬有及一切運用存乎一心,最極無比;日月為之無光,大地因之粉碎,無有一物能作惱亂。那種境界,惟證者自知。
從純陽宮前行,不遠就是太子坡了,太子坡是武當山保存相對完好的宮觀之一。太子坡是因為真武太子曾在此發奮讀書而得名。當前社會重視知識,特別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前后光顧的善男信女在太子讀書殿前敬香的很多,無非是期盼子女有個好的考試成績,有一個可意的大學學習而已。時間長了,一般人的概念里就把太子坡和升學聯系起來了,甚至知道太子坡的本名是復真觀的游人就越來越少了。
太子坡稱為復真觀是有意義的。這里“復”是恢復,“真”是真實,“觀”是世界(也就是宇宙人生)觀,它的意思是說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背離了宇宙人生的真實,因此才使本應凈樂幸福的人生成為煩惱痛苦的人生,所以有必要恢復我們對宇宙人生的正確把握,轉煩惱成智慧,從而轉煩惱痛苦的人生為智慧幸福的人生。這里恢復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智慧是本來就有的,所以需要的是恢復就是了,而不是要重新建造。
復真觀還指示我們轉煩惱為智慧的途徑。復真觀里的太子讀書殿前是復真觀內可以望見武當金頂(代表圓滿智慧)的唯一地方,這是不為大眾知曉的。這里古人就是告訴我們通過讀書接受前人的知識成為自己的學問是參破宇宙人生奧秘的捷徑。
何以說我們背離了宇宙人生的真實呢?我們知道,人是有精神和肉體組成。我們可以設想,精神在人身內發光(這里是比喻,表示起作用),是給人以應付周圍人事、環境的,經過千秋萬代,它還只發展到僅能應付實際生活的一些主要問題?墒窃诼L的歲月中它似乎終于超越他的直接需要,隨著想象力的發展,人類思考的事物直接指向了產生我們的宇宙,同時也指向了這種思考本身。
大多數人不大思考。他們接受他們在世界上的存在;他們是盲目的奴隸,他們被驅向這邊,驅向那邊,竭力滿足他們自然的沖動,直到筋疲力盡,猶如燭光般熄滅完事。他們的生活純粹是本能的。也許他們這樣倒是更大的智慧。不過,倘使你的精神發展到發現有些問題逼著你回答,而你發現那些已知的老答案不能令你滿意,那你怎么辦呢?
有許多人說人生應該這樣,人生應該那樣。我倒以為那是想的太遠了,考慮人生應該怎樣之前,首先應該是一個人,這就是說首先“人要做人”。那么什么是做人呢?孟子有句話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即是人之所以為人者。一個人若照著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去做,即是“做人”。若不照著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去做,而是照著人之所以同于禽獸者去做,即不是做人,而是做禽獸了。這里做的意義,如“做父親”,“做兒子”之做字。作為父親或作為兒子的人做父親或兒子所應該做的事,即是做父親或兒子。是人的人,做人所應該做的事,即是做人。是父親或兒子的人,不做父親或兒子所應該做的事,即是“父不父”,“子不子”。如果是人的人,不做人所應該做的事,即是“人不人”。就是說這個人不是人。在中國話里,我們罵人,常用“不是人”,這種說法是有思想背景的。
從另一方面說,作為父親或作為兒子的人照著父親或兒子所應該的去做,即是“父父子子”。如果一個人照著所應該的去做,即是“人人”。“人人之至者是圣人”。圣有“完全”、“圓滿”的意思。一個人對于某種技能,如果認為已經達到完全、圓滿的程度,我們稱之為某圣。例如有人稱杜甫為詩圣。稱之為詩圣的意思,就是說他對于“做詩”已可認為達到完全、圓滿的程度。一個人如果對于“做人” 已可認為達到完全、圓滿的程度,則可成為人圣,人圣即是圣人,如歷史上的孔子孔圣人。這樣的人,道家就叫做真人,佛家就稱為佛菩薩。
一個人的世界觀如果是指引這個人朝著做一個人,做一個完全、圓滿的人的方向,這就是符合宇宙人生真實的世界觀。事實上,這么說是非常不確切的,因為,一個具體的個體的人的世界觀的建立來自于他對宇宙人生的覺解。我們不妨也說說世界觀。
不可否認,人,作為一個生命,像萬物一樣,是宇宙的產物,從淺表的層面上說,是各個不同的。我們也知道,人所以為人,就是具有一種靈智,從根本的意義上說,又是各個一樣的。依全息論的思想,子體具有母體的全部信息。所以,從道理上說,人天本來合一;而事實上,我們并不具有“化生”我們的宇宙的全部能力,這就是說人天也不合一。所謂覺解就是在這種理上合一而事上不合的情形下的產物,換句話說,是我們生命優化過程中的產物。
我們個體生命的優化,粗分為四個層次:
1、無知階段。我們從食物、機器中得到受用,從山河、日月中得到受用,從學習、工作乃至斗爭中得到受用,從不可計數的事物中得到不可數計的受用,有的讓我們歡喜,有的讓我們苦痛,有的讓我們升天堂,有的讓我們下地獄。所有這一切,都是宇宙之用,它使我們邁向同一個目標——最終實現人天相同一。對于這個事實,這時候的我們,確實是一無所知。
2、解知階段。經過無始以來在層次一中的無量煎熬鍛煉,我們就進入了第二層次。這就是:宇宙之體化現出對萬有的觀照,由觀照浮現出言語化的思維,由思維沉淀出有關萬事萬物的種種知識。于是,在人類世界中,就出現了各種有異于凡俗觀念的知識。一部分人,自己雖然不了解、不通達人天合一或者說宇宙的體相用,甚至從未聽聞過這些名詞,但從運用這些知識中得到了更高層次的受用,在人天合一的無形道路上得到了一次極大的加速。
3、(覺)悟知階段。如果由層次二中得以信解及了知人天合一及其內涵,并對之生起了大信心、大渴仰,就會進入到本層次中。此時,我們能自覺親近有關法典及明師益友,并依教而行,使自己的身、口、意逐步與真相相應,從程度不一的相應中自然顯發宇宙之廣大善用,而不必再依于那些固定化的言語知識。
4、證知階段。如果由層次三中功行圓滿而終于證入人天合一,就得到了真實、究極的宇宙能力。那時,理事圓融,萬有及一切運用存乎一心,最極無比;日月為之無光,大地因之粉碎,無有一物能作惱亂。那種境界,惟證者自知。
在上述次第之四個層次中,首尾兩個層次都沒有覺解之說。換句話說,如果你對宇宙人生有這樣或那樣的見解與覺悟時,說明你肯定不在層次一上,你比那個層次的人們更有福德智慧,堪能為其師表;你也不在層次四上,你離那種境界還差得很遠,應該尊重、向往處于那一層次的人們,而不是以小智之心度大智之腹,去貶損和毀謗他(她)。
當你處于第一層次時,遠方是黑暗一片,遙遙無期,你象無舵的小船,在茫茫大海中來回漂流。
當你處于第二層次時,遠方仍舊是黑暗一片,遙遙無期,但你畢竟有了模糊的方向,并得到了強大的動力,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遠方奔去。
當你處于第三層次時,遠方露出了光亮,目標已清晰可見,不再是遙遙無期,你在歡喜之中飛速地向它靠近。
當你處于第四層次時,你就進入了光明之中并有與之合為一體,它就是你,你就是它。那時你才發現,你本不動而周遍一切時空,“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本來人天合一。
確實,人天本來合一。可是,我們確實就像背著孩子找孩子的女人,眼光總是盯著別處,執著地認為目標總在前頭。我們就像茫茫沙漠里的夜行人,聰明才智是我們擁有的一點燭光,我們依靠了它尋找著,似乎在尋找著我們的歸宿。
誠然,這種尋找就是生活。一開始,我們先是假定了一個目標,這就是理想。因此,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就是幸福的,他可以把所有的朝朝暮暮都歸屬在這個意愿里,把日子度過去,至到理想的破滅或是生命的終結。這是一類世界觀,所謂:人生就是實現遠大的理想。
一路地尋找,我們找到了很多東西,有些讓我們驚喜,有的讓我們痛苦,但似乎都不是我們的目標。剛開始的時候,不論找到了什么,總讓我們激動一陣子,但隨著我們找到的東西或者說失望越來越多,我們也逐漸地不耐煩起來。我們因到手什么而有的激動也不再那么強烈了,也更加地短暫了,所以,就更加地加快了尋找的腳步。生活日益加快了節奏,理想化為一個個現實的需求。這也是一類世界觀,所謂:生命也無非是一個過程,目的則是沒有的。
當然了,也不僅僅如此,許多的時候,你也難免有所觸動。燭光不僅在熄滅的時候會有強烈的閃爍(人死的時候也會有一個解脫的時機),搖曳中也會因為震動而閃亮一下。生命里仍然有許多的時刻,會讓人為之一楞,也就是說心靈變得十分地清醒,你也許就發現:生命之燭照過了太多的地方,惟獨沒有照亮過我們自己。因此,意識到了生命的意義,從而動搖了你已有的世界觀,自覺地走上了生命的優化歷程。
實在說,生活的時時刻刻、事事物物無不在啟示著我們?上У氖牵蠖嗟臅r候,我們是沒有在意的。就說這一“愣神”吧,對你來說也不過是一時的猶豫或者說迷茫而已,你大抵不會深究下去,生活似乎也容不得你一直想下去,甚至等不得你從失神之中回醒過來,生活的種種就又蜂擁而至了,你又得忙不迭地投身到你的日子里去。
時光飛馳,生活依舊。我們還是以自己業已建立的世界觀指導自己的行為。不同世界觀的人針對同樣的事情會有不同的行為,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個事情對于他們是具有不同意義的,這種不同的意義就構成他的某種境界。同時,世界觀會隨著社會實踐而有所改變,其境界也會隨世界觀的改變而改變。
世界觀我們已經清楚了,我們來解釋一下境界。例如有二人游覽武當山,其一是地質學家,他在山中,看見些地質的構造等。其一是歷史學家,他在山中,看見些歷史的遺跡等。因此,同是一山,而對二人的意義不同。有許多事物,有些人視為瑰寶,有些人視同糞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雖有人送他,他也不要。這正是因為這些事物,對于他們的意義不同。
我們不能說,這些意義的不同,純粹是由于人的知識主觀成分。一個地質學家所看見的地質構造,本來都在那里。一個歷史學家所看見山中的歷史遺跡,也是本來都在那里。因為看見這些遺跡,而此位歷史學家覺得有“數千年往事,涌上心頭”。這些往事,也是本來都在那里。這些都與所謂主觀沒有關系,不過人有知與不知,見與不見的區別罷了。我 “寫在前面的話”開頭說明的正是這個意義。
可以這么說,不同的世界觀就有不同的境界。所以說一般人之間看問題矛盾分歧是必然的。只有相同的世界觀,境界才可能一致。那么,兩個人的世界觀如何才能一致呢?有一些邏輯常識的人都可以回答:只有兩者都完全看清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為只有真相是唯一的、不變的。這樣的人之間,世界觀是一致的,境界是一致的,因此才不會有沖突和矛盾。如果所有的人都是這樣,這世界就是大同世界,這世界當下就是極樂凈土!
那么是不是人真的可以參透宇宙人生的真相?事實勝于雄辯,我們的很多的先人很早已經作到,而且很多現在活著的人也同樣作到了,這就是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真人、佛家的佛。儒家把做到的人在社會里處世的樣子、方法告訴了我們,而道家、佛家把很多的方法記載在典籍里傳給了我們。道家不僅以陰陽的理論描繪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還更多地發揮了養生和從身體入手悟道、修道、契道的理論。佛家重點從心性入手闡釋了成佛的真相,甚至把所以然的道理也一并告訴了我們。
你一定驚嘆我怎么不知道呢?正如我們前邊所說,是你自己不知,是你自己不見。佛教修建了無以計數的寺院來傳示后人,道教的宮觀也一直擔當著同樣的接引后人的使命。你今天不是知道了嗎?你可意識到這是我們的先人對你的關懷呢?
我們的先人還把無窮的方法歸結為戒定慧三個綱領,三者不可分離,但是入手可以有所偏重。元和觀提示的正是以戒入手,純陽宮偏重定的培養,而復真觀講的是從慧下手:經由聞慧、思慧、修慧的過程來圓滿智慧。聞是見聞,可知對書本知識的學習當然是重要的途徑,但卻不是唯一的道路,我們經由見聞得到的關于宇宙人生的知識,稱為聞慧。聞慧再經由我們思維的驗證,認可了才被我們接受,這就是思慧。別人教給我們的真理,只不過像義肢、假牙裝在我們身上而已。唯有通過自己的思索獲得的真理,才是屬于我們的。這樣的真理,才能為我們所運用。只有真正接受的東西才用于指導我們的行為,而通過實踐我們會有所感悟,這樣得到的智慧成為修慧。
這里感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是一個飛躍。如果所感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叫做開悟。開悟是人人有份的事。我們今天開悟要比較容易得多,因為我們的先人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先由解悟趨入的光明大道,再不用我們瞎碰亂闖,只要順著先人指出的這條道路,不單以得到解悟為滿足,而以解悟為前行方便,力爭上游,是大有可為的。即使不能真正開悟,也能接近開悟,也會為自己走了此路而慶快平生!
開悟所悟是什么呢?是緣起性空。我們在玉虛宮一篇中已經作過解釋,也就是說你已經見聞了,以后就是由解悟而開悟了。
復真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如此。正所謂:
太子讀書復真觀,金頂遙見真武(吾)現。
來人思求真學問,高山有路勇登攀。

復真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
上一篇:上下十八盤-太子坡景區
下一篇:純陽宮:定力修煉-太子坡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