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道教道規儀節
欄目分類:道家法事 發布日期:2017-06-28 瀏覽次數:次
道教的清規戒律,可分為戒律、齋戒、清規、禁忌四種,稱 為科禁威儀,”簡稱科儀”。一般有天仙十戒”, 中級三百戒”,初真十戒”,均以不嗜殺、不偷盜、不淫 邪、不兩舌、不葷口”為戒文的基本內容,其種類條文非常具體繁多。道教正一派對戒 律不太認真,而全真派則很重視。
齋戒,武當山道士堅持齋戒,帝王、臣僚上山祭神,也要實行齋戒,不得壞了規矩。清規方 面,武當山各宮觀均有約束,現存碑文可查的有:紫霄宮混元宗教臨時監院清規例,紫霄宮 混元宗壇清規榜,太和宮清規榜,自在庵條規,五龍宮條規,南巖宮條規等。
儀節,武當山各派大同小異,但均十分重 視。出家儀節,是指道士們舍家觀居入道時必須經過的一種儀式。一般入道時先拜師,經嚴 格考驗三年,品行被認為合格,始舉行儀式,正一道稱之為綰巾”,全真道稱 之為受戒”,而后取得道衣、道帽、道牒,始成為正式道士。出家傳度儀,即 出家受戒儀式,根據《太上出家傳度儀》規定,其儀式分為十九個程序。傳授經戒儀,即傳 授經戒的儀式序次。第一為序次經法,即必須讀的十種經書序次;第二為傳授齋法;第三為 請師保法;第四為書經法;第五為書表法;第六為書三師諱法;第七為辦信構法;第八為授 度所需物法;第九為衣服法;第十為詣師投辭法;第十一為齋儀增損法;第十二為齋竟奏表 法;第十三為表本法。入道修道儀,即入道受持后,依照所受經法程度,授予冠服品位及稱 號的規定。如元明兩代,道士中最高稱號為真人”、真仙”,由 皇帝冊封;次為法師”、煉師”。清以后稱弟子” ,初學道者,男7歲號錄生弟子,女10歲號南生弟子;已成夫婦者,男稱清真弟子,女稱清信 弟子;出家稟承戒律者,稱智慧十戒弟子;得初真81戒者,稱太上初真弟子,號白簡道士等 等,之后還有更高層次的修行及稱謂,其品位不同,衣著亦有不同。
履飾,武當 山道士足穿素色雙梁鞋、十方圓口鞋等;其襪為白色布縫制,稱水襪”。
住觀儀,《重陽立教十五論》、《正一威儀》均有住觀規定。清代后有王常月所 著《初真戒》,對出入、事師、聽法、坐臥、作務等,均作嚴格規定。
道服,指 對道士的衣著規定,流傳至今的有法衣、戒衣、道袍、衲衣等的規定和名稱。
頭 飾,武當山道士冠簪有金、銀、玉、骨、木等質地。道冠有偃月冠、蓮花冠、三臺冠、五岳 冠之分。道巾有九種:混元巾(又稱綸巾)、三教巾、九梁巾、沖和巾(多為老年道士戴用)、 逍遙巾(少者戴用)、帽巾(又名包巾,寒冷時用)、浩然巾(雪時用)、紫陽巾(平時用)、一字 巾(束發用)。禮儀武當山道教主張慈悲為懷”,以禮相待”,忌 輕言狂語”、舉止不雅”、為人輕慢”、斗 戲恢諧”、衣著不整”等不禮行為。其禮節有:叩首、頓首、稽首、鞠躬 、作揖等。祀神、拜祖、拜師時,施叩頭、頓首、稽首禮,講究三跪九拜;對長者作叩頭禮 ;對同輩和知己以作揖表示禮貌;對初識者或游人行虛掌抱拳禮。
葬儀,道士逝世,稱為羽化”。道士羽化后,要在朝拜殿或東西道院舉行葬禮 儀式。明清兩代上層道士羽化后,有兩種葬法:一為坐缸,即封缸后而葬之,堆成墳山,磚 石建塔、立碑;二為棺葬,葬法與前同。一般道士羽化后,與民間葬法相同。
道術及道教活動,道術又稱方術、 法術、仙術,是道教修身養性,祈神超度和鎮妖避邪的手段。演道謂之行術。武當山道教的 方術中,外丹、方藥對中國醫藥學有一定價值,內丹、辟谷、導引等,處理得當,在不同程 度上可以祛病強身。企圖達到長生久視,得道飛升則屬教義理想。至于道教的祈禱、鎮妖、 祈雨、捉鬼等,則表達了其信仰程度。武當山道教主要道術有:齋醮、外丹、內丹、辟谷、 導引、符箓等;其宗教活動主要有:清修功課、建醮、朝山進香等。
外丹,陳師 道注蘇軾《送蹇道士歸廬山詩》曰:道家以烹煉金石為外丹,龍虎胎息,吐故納新為 內丹。”外丹,即用鉛、汞等礦石摻和草木藥,用爐鼎燒煉,以制成 長生不死 ”的丹藥。道教相信服食丹藥可以成仙”,叫仙丹術”,煉 成丹藥可以化黃金,叫金丹術”,通稱為煉丹術。因服食丹藥者,死者不少, 故在武當山以修煉內丹為盛。
內丹,內丹之法源于行氣、導行、胎息等術。真武 是修煉內丹的典范,煉至全體通透、三花聚頂,最后飛升成真”。張三豐亦是 修煉內丹的集大成者,有無根樹” 說,不僅得道成仙”,而且創 立了武當內家拳,成為內家派始祖。內丹術主要是修煉道士把下丹田比作爐鼎,精為水,意 為火,煉精成氣,煉氣補神,到一定程度精氣神聚而成丹,以致達到長生久視 ”之目的。現存武當山道教內丹修煉圖三幅,曰:《內景圖》、《修真圖》、《玄機心 法圖》。
清修和齋醮,為武當山道教活動,分為清修和齋醮。清修 分早壇功課和晚壇功課,是道眾日常必修功課。道教認為朝夕誦念”,乃 出家之上事,丈夫之道德,”是升仙之梯蹬”。齋醮法事,亦稱 作道場。因建醮要設壇,眾經師在壇上按規定程序進行,故又稱壇醮”。齋醮 即供齋醮神,借以求福免災。其法為凈心潔身,筑壇設供,書表章以禱神靈。元、明二代朝 廷經常遣臣到武當山建醮,或詔道士入宮建醮,其名為祈福禳災、安鎮宮廷、祈雨、祈雪、 祈驅虜、祈避瘟、祈除妖等,其意則在祈永保皇權鞏固。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生日與 真武生日”同為三月三日,故歲遣使以是日建金箓醮”。此后歷 朝歷代便以真武降生日作道場,行齋醮盛事。并于每年的九月九日,即真武的飛升日也要建 醮祭禱。明朝歷代帝王頻繁派人到武當山建金箓大醮祭祀真武,祈求福佑,耗資之巨,祀典 之隆,人員之眾,以及主祭官職務之高,在武當山道教史上都是空前絕后的。
? 朝山進香民間信士到武當山向真武帝進香,稱朝圣” 。朝山進香,多為許愿、還愿者。還愿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供獻物品,捐資出力修廟修橋、 定期朝山、苦行朝山、長期或終身素食等。朝山進香在武當山已有千年歷史。明代中后期, 南直隸蘇州府民眾每年春天集中上百艘船只,組成進香船隊,溯江而上朝拜真武。清代以后 香客多為湖北、河南、陜西、四川、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 省的善男信女,初步形成南崇武當,北尊少林”的地域格局。建國后,尤其是 改革開放后,中外游客驟增,臺灣、香港等地供奉真武大帝的道觀紛紛組織其信士朝山進香 ,其盛況亦是空前絕后。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