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略:把旅游業培育成十堰第二大支柱產業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4-20 瀏覽次數:次
航拍汽車城
丹江口市:突出宜居宜業宜游建設生態旅游城市 從榮膺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到作為湖北省惟一一家參加 “2011國際旅游營銷博鰲峰會”并被授予 “國家旅游名片”榮譽稱號,丹江口市一次又一次譜寫了精彩的旅游樂章。 “一山一水生態市,宜居宜業宜游丹江口”,這既是對丹江口市的特色定位,更是對丹江口生態旅游的美好憧憬。 近年來,丹江口市堅持經濟建設、城市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科學推進生態型旅游城市規劃建設。同時,圍繞突出宜居、旅游、文化三大特色,先后高標準編制完成了 《丹江口市旅游業發展總體戰略與實施對策》,以及均州古城復建、武當村與丹江口旅游港口等一系列重點旅游項目的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和專項規劃編制等。目前,該市已啟動了丹江口旅游港、太極峽景區、 “丹江清源•養心域”等一系列重點旅游項目的建設。2011年,該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460萬人次,旅游收入24億元 (其中武當山接待國內外游客30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17億元),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2012年,丹江口市積極推進旅游品牌化,開發精品旅游線路。立足保護與開發相結合、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相結合、老景區與新景點相結合、長短線路相結合,推進市內景點有效對接,構筑 “兩環兩區”的旅游區域發展格局。加大旅游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加快丹江口大壩、小太平洋等景區景點的提質升級,推進庫區旅游中心港、 “清源•養心域”等旅游項目建設。精心策劃精品旅游線路,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消費需求。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水源地這一優勢,加快丹江口庫區水體旅游開發步伐,積極推進創A工作,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進一步凸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品牌效應。圍繞地域特色文化,策劃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演藝產品,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發展水平。全面加強旅游管理。建立旅游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和旅游產業發展目標責任機制。發揮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加大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投入。加快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建設,重點開發集商旅、休閑、觀光、會議中心為一體的度假場所,大力扶持和培育旅游商品市場、購物中心和特色餐飲、娛樂街區建設,積極開發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紀念品。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深化旅游區域無障礙合作,與周邊旅游景區有效對接,全面開拓旅游市場。加強旅游公司、旅游從業人員和導游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發揮旅游的關聯帶動作用,引導支持中小型酒店向精細化、規范化方向發展,積極扶持發展高星級酒店。加快發展物流業,帶動倉儲、包裝、配送等相關產業發展! ∠嘈庞貌涣硕嗑茫慰捅隳茚溽嘣谧鴵肀趟⒕G蔭掩映的南水北調主題公園,飛檐峭壁、仿明清古建筑風格的均州古街,功能齊備的“丹江清源•養心域”……感受丹江口市宜居宜業宜游的獨有魅力。

鄖縣調水源頭龍舟節
鄖縣:精心打造特色景區深度開發鄖陽文化 2011年,鄖縣旅游以落實“七大工程”為抓手,大力實施 “文化立縣、旅游興縣”戰略,突出 “兩區兩園三線”建設重點,旅游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鄖陽島生態文化旅游區開發項目開工建設,九龍瀑景區成功申報國家4A級景區,龍吟峽景區成功申報國家3A級景區,櫻桃溝村被評為 “湖北省旅游名村”,在生態農業觀光示范區和漢江生態經濟帶沿線新發展農家樂100家。全年全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55萬人次,同比增長29.2%;實現文化旅游綜合收入9億元,其中旅游收入6億元,同比增長50%。 強化轉型升級,旅游文化產業得到長足發展。鄖縣將旅游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來抓,形成高位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工作格局。編制 《鄖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出臺了 《關于實施“文化立縣、旅游興縣”戰略的若干意見》,制定了 《鄖縣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獎勵辦法》;成立了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建了縣文化旅游局;有效整合各類資金2億多元,用于景區基礎設施建設;設立了每年1000萬元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基金。通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 “三位一體”的模式,有效推動景區合理有序開發。 拓寬融資渠道,不斷強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鄖陽島項目三年內計劃投資50億元,目前已投資1億元。旅游綜合碼頭、鄖陽老街等已開工建設。投資6000萬元的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二期工程地質遺跡長廊改造項目主體已完工。 強化宣傳營銷,積極培植旅游文化品牌。突出鄖縣旅游主題特色,把鄖陽島和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作為鄖縣旅游龍頭和引擎,放大品牌效應,從而帶動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邀請著名歌唱家呂繼宏演唱 《漢江情懷》主題歌曲,制作成MTV在中央三套和音樂頻道滾動播出。組織旅游景區、企業參加西安國際旅游交易會、華中旅游博覽會等節會,推介鄖縣旅游資源。舉辦龍舟節、櫻桃草莓節、柑橘節等節慶活動,打造鄖縣節日旅游亮點! 2012年,鄖縣將牢固樹立大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理念,促進生態文化旅游產業與三產業融合發展。精心打造特色景區,全面啟動鄖陽島展示中心、博物館、鄖陽老街等所有臨水項目,完成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二期工程,加大滄浪山國家森林公園招商力度,抓好九龍瀑、虎嘯灘等景區主體功能建設,加快推進旅游環形路、環湖路、綜合碼頭等配套工程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深度開發鄖陽文化。依托鄖陽文化研究會,開展2至3次文化研討活動,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研究成果。全面加強品牌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參與各類文化節會,舉辦2至3次大型推介活動。支持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虎嘯灘等創建4A級旅游景區,發展星級農家樂120家。力爭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達到190萬人次,實現文化旅游總收入11億元。

七夕文化廣場
夾河關風光
鄖西:山清水秀美景無限七夕故里展現新姿 過去的一年,是鄖西縣旅游活力全面迸發的一年,也是旅游投入力度最大、興旅富民成效最好、全縣人民受益最多的一年。把“旅游立縣”作為實現鄖西跨越式發展的重要 “引擎”和戰略突破口,全面開發七夕文化,發展旅游產業目標,整合縣域內旅游資源,打造了眾多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線路,鄖西旅游產業正逐步由單一觀光型向多元化綜合型轉變! 樽龃笞鰪娐糜萎a業,鄖西縣精心構建“一心三線五區”旅游產業格局,以天河生態文化旅游圈為軸心,將通過建設一批特色旅游集散地,重點打造多項旅游項目,提升“福地美景在鄖西”的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強縣。截至2011年底,全縣正在建設和已經建成的2A以上景區7家,其中4A景區3家;建設星級酒店7家,其中四星1家;建設星級農家樂、娛樂場所和婚慶機構100多家;發展旅行社、旅游商品生產和銷售企業20多家,推出武當山斟干紅、回家牌山野菜、織女蠶絲被、漢江奇石等旅游商品30余種;從業人員突破3萬人,接待國內外游客160萬余人 (次),實現收入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3%、185%! 2012年,鄖西將加快推進旅游國際化。依托西安、武當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深度開發七夕文化,爭創全國知名文化品牌,全力辦好一年一度的天河七夕文化旅游節;打造“文化品牌名縣”,使“天河七夕文化”叫響全國,“中國七夕文化之鄉”落戶鄖西。著力建設五大旅游區,即:縣城、五龍河、龍潭河、上津古鎮、湖北關為主的“綠、紅、藍”三條精品線路。按“一成型、兩啟動、四推進”標準,力爭完成上津古鎮4A創建,重點推進世界婚俗文化博覽園、天河旅游區天河劇場、商貿古城三官洞國際狩獵場、夾河關等景區深度開發,堅持“城區即景區”的理念,加強城鎮規劃建設,賦予文化內涵,開發人文景觀。同時,還將強化宣傳營銷,積極參加省市之間的旅游推介活動,進一步鞏固傳統旅游市場,著力培育新興旅游市場,擴大旅游合作交流領域。力爭到2015年實現收入20億元,新建4A景區5家、3A景區10家,力爭使3A級以上景區總數達到18家以上;建設星級酒店28家、農家樂200家;建設旅游商品生產和銷售企業100家,開發旅游商品500種以上。力爭把鄖西打造成西安——武當山黃金旅游線上的重要驛站和中國知名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女媧文化節開幕式
竹山: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創建全省旅游強縣 2011年,是竹山縣的項目推進年。這一年,女媧天池景區項目全面開工,潘口旅游區正式啟動,女媧山景區二期工程開工建設,秦巴民俗博物館建成并正式開館,武陵峽桃花源作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 “十二五”重點項目已成功納入省旅游發展“十二五”規劃。全年游客接待量達33.4萬人次,旅游收入1.28億元! ÷糜螛藴驶ㄔO成果豐碩,旅游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女媧天池旅游區通過了省旅游局3A級景區驗收;女媧天池度假村成功申報為省休閑農業示范點;九女峰森林公園成功申報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圣水湖成功申報成為省級濕地公園;堵河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已經完成了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前期工作;上庸鎮納入全省旅游名鎮創建范圍,爭取省旅游專項扶持資金205萬元。同時,大力推進鄉村旅游業發展,全縣農家樂發展到280家,其中星級農家樂25家,直接帶動就業1400多人,年實現收入2500萬元。 今年,竹山縣將繼續圍繞“旅游興縣”戰略目標,堅持“文旅一體”,深入挖掘女媧、上庸、桃花源等特色文化,全面壯大竹山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為創建湖北省旅游強縣打下堅實基礎! ⊥七M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以“女媧補天地、人間桃花源”品牌為依托,將女媧文化向中國女性文化延伸和拓展,打造“一城五區”文化旅游圈。深入挖掘上庸文化、女媧文化、十星文化等文化元素,以文化彰顯旅游的獨特魅力;依托“竹山新八景”和“十大美麗鄉村”,積極開發人文旅游、庫區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特色旅游產品,全力打造以女媧山、九女峰、桃花源、堵河源、圣水湖、女媧天池、中華女性文化博覽園、觀音溝等為重點的精品旅游景區,加強與神農架、大九湖和重慶巫溪的對接合作,主動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 “一江兩山”精品旅游線路,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板塊。 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以旅游名鎮創建為抓手,加強寶豐、城關、上庸、官渡、柳林、深河、樓臺等旅游鄉鎮建設,積極支持寶豐鎮、官渡鎮創建全省旅游名鎮。加強交通、餐飲、住宿、游客服務中心等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培育一批國家3A、4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自然保護區。著力提升旅游市場開放度,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服務體系,扶持開發綠松石、茶葉、堵河奇石、上庸山珍、官渡剪紙、根雕、盆景等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真正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住。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精心策劃,豐富完善女媧文化旅游節和秦巴民歌擂臺賽,著力將女媧文化旅游節打造成為全省知名的節會文化活動品牌! ≈铝τ谖穆萌诤,發掘生態文化。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啟動中華女性文化博覽園建設,精心籌辦第二屆中國•十堰女媧文化旅游節,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爭創全省文化大縣和旅游強縣。

竹溪金絲楠木群
竹溪:樹立地域文化品牌發展生態文化旅游 總投資1.2億元的竹溪縣旅游服務中心剛剛開工,投資1億元的亞之洲四星級酒店順利完成土地征用和前期籌備工作,十八里長峽旅游公路爭取到“鄂西圈”投資——竹溪縣如今正掀起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新浪潮。 近年來,竹溪縣提出了“建設全省生態旅游產業大縣”的目標,把旅游業確立為推動全縣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2011年,該縣先后投入6000余萬元實施了偏頭山景區旅游公路改擴建,新建龍王埡茶文化生態觀光園,新建游客接待服務中心等一批旅游項目,舉辦了竹溪縣首屆飲食文化旅游節。為辦好飲食文化旅游節,竹溪縣先后投入上億元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縣城面貌煥然一新! 2011年,竹溪縣的宣傳營銷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后印制旅游宣傳畫冊、旅游招商手冊、旅游商務交通地圖等宣傳資料數萬份,還編輯出版了《竹溪飲食文化輯錄》、《偏頭山傳說》;制作偏頭山森林公園景區專題片,新建竹溪旅游網網站,在新華網旅游頻道開辟了竹溪旅游頁面。通過宣傳和推介,竹溪旅游資源的知名度大幅提高,為2012年旅游招商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吹挠拱臀幕促使鄂陜渝毗鄰的六個縣自發走到一起,共同成立了旅游業合作協會,實行資源互用、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線路互聯、工作互動、合作共贏,共同打造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原生態養生旅游核心區和目的地。竹溪縣還與中國祥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美術學院等簽訂中國 (竹溪)魔芋產業園、竹溪縣小商品城等6個建設項目,合同協議金額達15.13億元! 〗衲,竹溪縣將繼續以建設中國綠谷、培植全省生態經濟大縣為目標,全力打造“生態竹溪、能源竹溪、人文竹溪、宜居竹溪”。重點抓好偏頭山景區、縣旅游服務中心、亞之洲四星級酒店、龍王埡山水茶莊園、竹溪河庫度假村等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搞好偏頭山和十八里長峽的兩條旅游公路建設,全力推進關埡古長城景區開發,舉辦漢民族民歌文化旅游節,做好八卦山、縣河金魚島旅游景區規劃,建設50戶農家小院、20戶農家養生旅館,開展鄂渝陜毗鄰地區旅游業合作協會活動等。力爭在五年內,將十八里長峽、關埡子建成4A級風景區,將偏頭山森林公園、龍王埡山水茶莊園、鄂坪水上公園建成3A級風景區,新建2家四星級酒店! ↓埬暌潦,捷報頻傳。偏頭山申報國家級森林公園已通過國家林業局評審,預計10月份投入經營性運營。十八里長峽旅游公路建設項目已爭取到省 “鄂西圈”投資公司的扶持,省發改委已正式批復立項。投資5200萬元的龍王埡山水茶莊園已完成游客接待中心主體工程。省群藝館已接受邀請,將來竹溪實地,深度挖掘和包裝向壩民歌文化,開展漢民族民歌演唱比賽,籌辦中國首屆漢民族民歌文化旅游節。
房縣:彰顯特色獨創一流詩祖故里魅力四射 2011年,房縣強力推進“大旅游”戰略,致力完善基礎設施,大力宣傳旅游景點,著力改善旅游環境,全面拓展旅游市場,全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 5.5億元,同比增長52.8%! ∫叭斯取⒁叭硕措p雙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成為“兩山”之間的亮點。觀音洞景區正極力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詩經源森林公園配套了相關接待服務設施,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關刀壩漂流區、寶堂寺、南潭生態旅游區分別進入A級景區系列。精品旅游景區的打造為房縣旅游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拓展旅游市場,2011年房縣成功舉辦了荊州新聞媒體房縣采風活動、關刀壩漂流節及系列宣傳促銷活動;策劃了在全國范圍內公開征集房縣旅游形象主題口號和標識活動;積極利用西安旅游交易會、華中旅游博覽會等平臺,大力開拓陜西、武漢等地客源市場。去年先后與西安25家、武漢20家知名旅行社簽訂合作協議,合力推介房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同時,把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由500萬元增加至600萬元,出臺了 《房縣旅游產業發展獎勵辦法 (試行)》,重金獎勵為房縣旅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旅游企業。用經營景區的理念經營城市,使房縣縣城煥然一新。全縣發展三星級以上賓館5家,新增星級“農家樂”30戶。壓縮黑木耳、真空包裝小花菇、神農峽山珍、天野食品、神農花草枕及房縣系列皇酒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走俏市場,基本滿足了游客吃、住、行、購的需求,有效提升了旅游服務功能! 〗衲,房縣旅游將以打造“中國生態文化旅游名縣”為目標,秉承“借兩山盛名、承兩山輻射、與兩山互補、同兩山相融”的旅游發展思路,堅定不移地實施“旅游立縣”戰略,從彰顯特色、獨創一流的高度出發,精心策劃以房縣縣城為中心,建設“一江兩山”之間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的“一心、兩軸、四環、五區、六線”旅游發展布局。 同時,堅持把打造具有創意性、吸引力的景區景點作為推進旅游業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繼續推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的建設工作。景區建設瞄準一流。圍繞建設一批5A級旅游景區、提檔升級一批3A、4A級旅游景區的目標,強力推進溫泉、“雙野”5A級旅游景區建設,深度開發南潭生態文化旅游村,改造升級觀音洞、顯圣殿、封神洞、柳樹埡森林公園、五臺山森林公園,規劃建設“一道(詩經景觀大道)、兩城(中華詩經城、廬陵王城)、三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建設一批高星級酒店,形成一批檔次高、吸引力強的旅游景點。力爭到2016年,5A級旅游景區達到3家,4A級旅游景區達到4家,3A級景區5家。宣傳要走向世界。要放眼世界,大手筆策劃,高標準包裝,開發一批旅游產品,引進1—2家國內知名旅游機構,聘請國內外知名導演制作拍攝旅游專題片、景點宣傳片,通過全國知名媒體宣傳推介房縣旅游,叫響“詩祖故里、魅力房縣”品牌。
張灣區:構建汽車文化之旅彰顯車城特色魅力 從40年前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在張灣區爐子溝奠基,到2009年首屆中國十堰 (張灣)汽車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張灣區正逐步形成 “汽車文化之旅”旅游新格局。“這個格局,囊括了汽車消費、汽車制造、汽車文化運動與休閑娛樂,將形成一個多層級的內容豐富的產業鏈!睆垶硡^有關負責人表示,張灣區正依托區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在主要路口、廣場、街道設立汽車標志性建筑,建設汽車文化購物一條街、汽車文化雕塑長廊,讓張灣區變身 “巨型汽車文化館”。 2011年,張灣區著力建設西部現代新車城、內環商貿圈、中環工業圈、外環生態圈的同時,加快牛頭山、百龍潭、大西溝、白馬山、堵河水、黃龍古鎮開發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觀光游和都市休閑游。通過深入發掘汽車文化,建設汽車博物館、汽車主題公園、汽車文化廣場等一批標志性建筑和定期舉辦汽車文化節,不斷推進外環生態圈與內環商貿圈、中環工業圈相互融合延伸,確保張灣旅游業檔次提升和功能完善。該區先后組織創建申報國家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2個,2星級以上賓館2家,旅游推薦單位4家,三星級以上農家樂10家,轄內4家旅行社獲得4A級評定,龍湖灣山莊成功創建4星級農家樂,完成對22家星級農家樂復核,全區3星級農家樂達到10家、2星級農家樂達到7家。先后舉辦了張灣柳家河首屆櫻桃節、“魅力金秋、相約西溝——張灣區首屆獼猴桃采摘旅游節”,聯合有關單位在龍泉寺景區舉辦了國際時尚小姐十堰賽區海選,在四方山植物園舉辦了“情定四九、真愛一生”大型集體婚禮,在人民公園連續兩個雙休日舉辦了“秦男楚女”相親文化節等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使多元性、互動性、四季性的張灣嘉年華促銷品牌得到進一步發展,大大刺激了旅游接待人數與旅游收入的增加。據統計,該區2011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45.46萬人次,同比增長14.9%;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3億元,同比增長43.2%! ≡谛碌囊荒,張灣區將立足特色優勢資源,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為有志到張灣投資創業辦旅游的人士搭建發展平臺。啟動聚仙谷度假區建設,結合移民安置區建設,形成新的旅游景點。加快白馬山風景區游客接待中心、景區大型標識牌、農事體驗園、旅游公廁等建設,開展財神溝河道治理,打造柳蔭漫步觀光帶,形成旅游新景點。致力將百龍潭景區打造成集會晤養身、休閑觀光、餐飲娛樂、影視拍攝為一體的“逍遙谷旅游度假區”,融入華中地區旅游市場,有效承接武當山游客。積極組織龍泉寺旅游區、牛頭山森林公園、人民公園開展國家4A級及四方山植物園開展國家3A級標準創建工作,確保2012年度全區成功提檔升級A級景區1家,實現張灣旅游綜合實力大提升、項目建設大發展、旅游經濟大跨越。茅箭區:創新旅游營銷模式全力發展全域旅游 “南部生態旅游區山水休閑游、東部工業園區汽車文化游、城市商務中央區購物休閑游、高校園區人文景觀游、北部泗河生態水體游”是充分展現茅箭魅力的五大旅游品牌,2012年茅箭區將以此為核心,開發旅游產品,全力打造產品體系成熟、旅游設施完善、休閑景觀優美、旅游環境優越、公共服務先進的生態休閑度假勝地,使之成為十堰生態休閑旅游的新航標。 2011年,是茅箭區旅游取得驕人成績的一年。4A級景區賽武當成功申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我市惟一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I資上千萬元,建成東溝革命烈士陵園與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并投入使用。整合旅游資源,按照“生態、休閑、養生”的旅游發展理念,高標準建設百二河城市生態休閑長廊。加快推進生態農業觀光園創2A步伐。對園區內步游道、采摘園、特色瓜果觀光廊道、農具展覽館、景觀河道及停車場、休閑廣場等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并對被評為“2011年度全省休閑農業示范點”的大川村進行規劃包裝。完成了浪溪古樹群景區入口6公里的交通道路改造,在景區內推廣種植金銀花,既增強了景區的可觀賞性,又給廣大游客提供金銀花采摘體驗項目,景區可游覽性和可進入性進一步提高。加大網絡促銷,建立我市首個農家樂網絡數字化平臺,及時更新完善了農家樂、景區景點的旅游資料,使廣大游客足不出門、輕點鼠標即可進行選擇預訂。按照高星級農家樂的評定標準,積極培育三星級以上農家樂13家,其中,逸景園被評為十堰市惟一一家五星級農家樂,天順橋、龍泉山莊、青瓦寨、百年福四家農家樂被評為四星級農家樂。同時,旅游促銷如火如荼,先后舉辦了六屆杜鵑節、四屆賽武當登高節,使賽武當旅游成為全省一張響亮的旅游名片,茅塔“紅色五月”、大川“激情八月”、二堰“百二河之戀”、賽武當第三屆旅游風光攝影大賽等一系列廣有影響力的活動,提升了茅箭知名度,也為茅箭旅游創造出年接待游客53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2.8億元的傲人成績! 2012年,茅箭將按照發展全域旅游的思路,主動承接武當山旅游輻射,構建南部賽武當生態休閑游、東部工業園區汽車文化游、西部城市商務區購物娛樂游、中部高校園區人文景觀游、北部泗河生態水體游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積極盤活賽武當旅游資源,加快4A級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大川鎮創建“湖北旅游名鎮”、茅塔鄉創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完善城區旅游餐飲、住宿、購物、交通及休閑娛樂場所服務功能,加快建設百公里觀花長廊,建成城市“后花園”。創新旅游營銷模式,組織舉辦賽武當杜鵑節、登高節、生態養生休閑和汽車文化等主題節會,不斷提升茅箭旅游知名度。全力打造一個集度假、觀光、商務、會議、美食、購物等于一體的區域性生態休閑旅游新航標。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