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仰 如 山(二)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5 瀏覽次數:次
1937年12月初,茅山地區的溧陽、金壇、江寧(東山)、溧水、高淳、丹陽、句容、鎮江(丹徒)、揚中九個縣市先后被日軍侵占,他們僅在鎮江、句容、金壇、丹陽、天王寺等據點就集結了2000余人,這些日軍在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屠殺無辜群眾,燒毀民房,洗劫村莊,老百姓死的死,傷的傷,紛紛舉家出逃,躲進深山老林,茅山街上幾乎成了廢墟。槍聲,哭喊聲此起彼伏,進了臘月門也不消停。
臘月二十四日是茅山香期的開始,茅山道院管這一天叫“開山門"。民當間傳說灶王爺每年上天匯報一次情況,對每一家一年的榮辱禍福很有影響。百姓辛苦了一年,希望“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特別是在戰火紛飛的彼時,他們有家不敢回,更寄希望于“灶王爺”,祈禱他保佑家人的生命安全。
三宮五觀的道士們并沒多大的騷動,似乎囂鬧和外界打擾不了他們的心,他們只管隱居在寂靜的山林里修行。道士們和往常一樣,穿著道袍,綁著山襪,除草、擔水、灑掃殿堂,再穿過一道道的石階,做早課晚課,念《玉皇經》、《三官經》,全身心沉浸于一頁頁的長條經卷中,體味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每逢陰歷初一、十五和諸神圣誕,全真派的道士們還要加念《真武經》和其它經卷。
按照老規矩,茅山道院在臘月二十四這日送灶,也叫“閉齋豫”。過去三宮五觀在這一天,要將用不完的葷腥之物統統埋掉,吃三個月的素齋,一直到農歷三月十八日結束。道教神仙多,茅山的宮觀又多,所供的神各不相同,進香時間就不一致,前后加起來的燒香時間就拖得長了。
這三個月的香期廟會期間,來茅山燒香的善男信女特別多。1500年前南朝齊梁之際,棄官歸隱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在《真誥》里說,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唯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訖便散,豈有深誠密契,愿睹神真者乎!"”江浙一帶的香客來茅山進香,通常在三天前就齋戒沫浴,上山也是一步一磕頭,滿心虔誠。茅山終日香煙繚繞,一入山道,鐘磬之聲不絕于耳。
民國胡樸安主編《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三里是這樣形容茅山進香的:“是時,燒香者無間遠近,趨之若鶩。各鄉合數村結為一會,以小木龕為佛(按:應作神或仙,但民間經常仙佛不分),龕高約一尺五六寸,廣約一尺余,制作屋宇形,刻精細,鏤金錯彩 ,中坐五七寸高神像 ,龕前伸小木一 ,二人負之於肩 ,隨者執鑼鼓鐃鈸 ,‘鏜鏜’于后。亦間有旗傘者游行傳街市。正月望(十五日)前,每日均有數起。每人身負黃色布囊,上書‘朝山進香’”。
香期廟會是茅山人流量最為集中的時期,南來北往的香客繁榮著小鎮上的食品、住宿、轎馬租賃等商機;也促成了當地農村民眾之間的來往走動。然而,1938的茅山香期廟會,相比舊年的盛況,萎縮成一團模糊的影像,在西天凄艷的晚霞映照下,紅得要滴出血來,就像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
天黑透了,只有幾顆星子亮光閃閃,陷入一片黑暗的茅山完全靜了下來。那些藏身山中的百姓梳理著紛亂的心緒,他們不再恐慌,依靠道教,讓他們找到了活下去的動力和自我的精神支撐,這在他們以往的生活中從來沒有得到過。他們在長長的暗夜里,盼望天亮。在槍聲四起的白天里,又盼望黑夜的到來。
就在這團紅得滴血的影像中,茅山道院的災難已經悄悄逼進……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