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場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6-08-15 瀏覽次數:次
泰山碧霞祠道觀創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距今已有千年歷史,1982年被定為全國重點宮觀,1985年秋正式歸還道教界管理。經過近30年的發展,泰山碧霞祠現已成為一座重要的道教宮觀。泰山碧霞祠道觀非常重視與社會發展相契合,并根據自身的特點與社會的需求,提出建設原汁原味的全真道觀的理念,發展自身,服務人群,弘揚正信,而這也是全真道所一貫提倡的弘道宗旨。
初衷與時代要求
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在給人們帶來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一系列負面的社會問題,諸如環境破壞、生態失衡、道德淪喪、金錢至上等等,這些問題也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泰山碧霞祠道觀的健康發展。和全國大多數道觀一樣,碧霞祠道觀不可避免地也要面對商業化的大潮,各式各樣的承包方式和形形色色的人員往來不斷,這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正常的宮觀生活,甚至破壞著道教宮觀的聲譽與道士們的健康形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與生活環境中,如何建立一道能夠抵御外來誘惑的防護墻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根本上說,要建立一堵防護墻,把不健康或不應有的行為擋在外面,就要持守古德們所提出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等觀念,而這也正是建設原汁原味全真道場的初衷與設想。
對于有些新鮮事物,我們應該學會適應與容納。可是,讓道教順應時代的發展,或做到與時俱進,并不意味著要使道教與世沉浮、隨波逐流,而是應持守道德,動靜得當,合道而行。尤其現在的人們,其心多浮躁,甚至多以逞強充能而不知謙讓,以至于我行我素,甚至使壞道敗德之事頻現,而古德們的許多智慧則可以對壞道敗德之人進行正確的引導。這需要從歷史中借鑒有益的思想,并有選擇地效法和繼承。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這為道教文化的發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014年9月4日,中國道教協會在泰山召開了“弘揚傳統文化,堅持正信正行”座談會,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傳承和弘揚道教文化,并深入挖掘和闡發其符合時代價值的思想內容,這其中還涉及如何對道教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諸多問題。為更好地學習并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傳統文化系列講話的精神,響應中國道教協會號召,泰山碧霞祠道觀進一步明確提出要樹立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形象,回歸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傳統,建設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場,以凈化風氣,回歸淳樸,并使道教的優秀文化能得以弘揚,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信教群眾。
根本方向
毋庸置疑,要建設原汁原味的全真道場,就意味著現今宮觀的不少做法需要改變,如改變適度商業化養廟的現狀,而將廟觀的功能轉化到信仰立廟、修行立廟、文化立廟等更高層次上來。圍繞這一理念,重拾全真道優秀傳統,秉持全真道濟世利人、尊道貴德的傳教理念,從而在利物利人的基礎上有所作為,這至少需要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做起。
倡導修行立身 《莊子》提出:“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這是說古代有大德的人,首先在自己的身上把道德修養確立起來,然后才能去教化他人,自己的道德尚未確立起來,又如何去教化他人。這說明立身首先要使自己的道德修養得以確立。
倡導正信立心 泰山碧霞祠道觀要求從自身做起,實行早、午、晚三時誦經制度。誦經禮懺本是出家人分內之事,更是道教祖師傳承下來的修行法門。堅持每日誦滿三壇仙經,是全真道住廟修行的必修功課,這有助于出家人堅固道心,純正信仰。同時,堅持三時如法如儀誦經,還能更好地向信眾游人展示道教優秀文化,以營造濃厚宗教氛圍,促使信眾漸生恭敬禮神之心、向道慕德之心,信仰也會進一步端正和堅定。
倡導正本立己 《黃帝四經》中說:“正者,事之根也。執道循理,必從本始。”又如《意林》中說:“源靜則流清,本正則末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只要弘道者能做到心思端正,心中不存有不正的想法,他人也就不敢為非作歹了。“正”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持守大道遵循其理,也一定要從根本開始。《孟子·盡心上》說:“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大人”就是能端正自己而使外物也能隨著端正的人。實際上,“大人”也就是有道的人或者說圣人。圣人所行必正,因其所正,才能對他人有所影響而得正。這也給我們一種啟示,弘道者想要要求他人為正為或行正行,首先自己需要從根本上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如此一來,才能更好地引導他人行正棄非。
倡導文化立教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文化博大精深,道統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的歷代祖師或高道大德為我們創作了大量內蘊深厚而義理豐富的文化典籍,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讀經、學經、研經、解經、講經,以當代社會視角來審視道教文化,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深入挖掘并弘揚優秀文化,實現傳統道教與當代社會的雙向互動,只有這樣才能使道教的優秀文化授益于他人的同時,自身也獲得不斷的完善。
倡導規范立廟 所謂規范立廟,就是讓道觀管理更加規范化,如改變香火立廟的現狀,倡導文明敬香、環保敬香的理念。泰山碧霞祠道觀率先向廣大信眾游人免費發放環保香品。此舉,一方面體現了廟觀的善行、倡導了正信,一方面也對香客文明敬香、環保敬香作了一個積極的引導,這是建設生態道觀的充分體現,更是規范立廟的具體實踐。
另外,為切實貫徹中央十部門《關于處理涉及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的文件精神,碧霞祠道觀主張依靠宮觀這一平臺勸化世人,而不是借助于此大肆斂財,所以,堅決把不良的商業化風氣從宮觀中清除,回歸道教的根本,以純正信仰,端正態度,糾正妄為,還出家人一個風清氣正、信仰堅定的修行之地。
倡導濟世立德 《道德經》主張“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提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思想主張。我們要秉承歷代高道大德的慈悲濟世精神,積極開展賑災施愛、扶危濟困、治病救人、心靈疏導等慈善活動,踐行道教濟世利人的傳統美德,踐行服務社會、利益人群的古老道德,以體現價值。
倡導和諧立道 道教所倡導的和諧思想,其目的在于使社會穩定,或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道教一貫的追求。《呂祖無極寶懺經》中說:“勸孝于親,勸忠于君,勸信于友,勸恤于貧,勸慈于物,勸和于鄰。”不論個人、家庭、鄰里之間,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應注重和諧。和諧思想是道教所一貫追求的,也是泰山碧霞祠道觀建設原汁原味全真道場所自始至終倡導的。只有道眾與道眾之間和諧,才能把和諧的理念傳化給信教群眾,使他人也能踐行或持守和諧的思想。
總之,今天我們既要站在全真道的角度審視當代社會,同時也要站在當代社會的角度審視全真道,通過這種雙向互動,實現道教與當代社會的共同發展。這需要繼往開來,充分發掘歷史發展中的優秀因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也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為山東省道協副會長、泰山碧霞祠管理委員會主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