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玉虛宮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08 瀏覽次數:次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明代大建武當時,這里是大本營,明清兩代常有軍隊駐此,俗稱老營宮。位于武當山北麓,座落在一片約5平方公里盆地之上,海拔189米。眾山周護,九渡澗環繞,地勢開闊。此宮建筑采取宮庭建筑法式,利用盆地平坦地勢,以嚴謹中軸線對稱布局,建筑重重飛金流碧、富麗輝煌的殿堂,周護宮墻,造成帝宮威武莊嚴肅穆的氣勢。
永樂十年(1412年)建玄帝大殿、山門、廊廡、東西圣旨碑亭、神廚、神庫、方丈、齋堂、廚堂、倉庫、道眾寮室、浴堂、井亭、云堂、缽堂、圜堂、客堂;山門外左右真官祠、東岳廟(亦稱泰山廟)、祭祀壇;宮之左圣師殿、祖師殿、仙樓、仙衣亭、仙衣庫、西道院;宮之右澗東有東道院,共計建大小廟房534間。其宮外復設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俱有道院。到嘉靖年間(1522——1566年)本宮已擴大到2200間。后管領關帝廟、太上觀、玉虛巖、回龍觀、八仙觀。現存廟房有山門、父母殿、云堂、配房等43間,多為清代重建,建筑面積645平方米,建筑及遺址占地面積156000平方米。以下略記現存建筑及遺址。
玉虛宮主體建筑,以嚴謹對稱的布局,分布在中軸線上,有5道宮墻周護,外3道宮墻早廢,現存宮墻2道,磚結構,墻體和墻脊部分損壞。現存墻長1036米,厚1.2米左右,高6.22米。中軸線上現存建筑及遺址有:宮門前兩座碑亭對稱峙立在亭臺之上,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亭臺為石制方形須彌座,臺上周護石欄(部分損壞),臺高1.61米,臺上建方亭,磚石結構,九脊歇山頂,已廢,墻寬12.45米,厚2.65米,高9.14米。亭內各置巨石制作最質馱鉚碑。亭后是宮門,坐南朝北,磚石結構,歇山頂式(殘破)卷雙拱3孔,兩側建八字墻,上嵌琉璃驤花圖案,下為琉璃瓊花和石雕須彌座。門前后為青石墁地平臺,周飾石欄。門內現正施工。院內中軸線兩側,置兩座對稱碑亭,為明永樂十年(1412年)建,造型結構與宮前碑亭同高大,亭臺高1.6米,亭墻寬13.23米,厚3.28米,高11米。亭內各置赑屃馱御碑。跨過橫穿大院的玉帶河,是里樂城,中軸線上重重高臺上,原分布的五座殿均廢,僅存石作殿基,尚存父母殿,為清代重建,2層,磚木結構,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小青瓦屋面,面闊3間19.78米。進深2間12.6米,通高9.84米。1992年6月,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搶救工程之一。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