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洞天福地的地理分布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7-07 瀏覽次數:次
唐代是洞天福地思想最終成熟的時代,尤以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①(下文簡稱《宮》)與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②(下文簡稱《名》)兩書論述最為詳盡。然今人所見兩書所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與七十二福地不盡相同,試在此略加考辨,以探明唐代洞天福地的地理分布。
洞天考異
委羽洞天 《宮》載在“臺州黃巖縣”,《名》則載在“武州”。宋代文獻載委羽山位于臺州黃巖縣境。③由此推測,唐代所論之委羽洞天似在臺州黃巖縣。
西城洞天 據《太平寰宇記》載,西城山位于西城縣境。則唐后期開始,西城洞天已被明確定位,不復《宮》“未詳所在”的模糊說法了。
西玄山洞 宋代將西玄山確定在華州界,即唐華州與京兆府東部。④未知唐之西玄山是否在該地域之內。
羅浮洞天 《宮》載為“循州博羅縣”,《名》載為“修州博羅縣”。羅浮山位于循州博羅縣境內。
句曲洞天 《宮》與《名》皆載在“潤州句容縣”。句曲山即為茅山,據《元和郡縣圖志》載,句曲山跨唐潤州句曲、延陵二縣境。然句容因山為縣名。且自建康前往茅山需經句容縣境,而不必過延陵。因此,句曲洞天的準確定位似應在潤州句容縣。
林屋山洞 《太平寰宇記》載林屋山位于長洲縣太湖洞庭山中。
括蒼洞天 《宮》載為“處州樂安縣”,《名》載為“臺州樂安縣”。據《太平寰宇記》載,臨海縣有括蒼山。樂安乃析臨海而置,故括蒼洞天似應在臺州樂安縣境。
廬山洞 《宮》載為“江州德安縣”,《名》為“江州潯陽縣”。江州轄下無德安縣。且廬山位于潯陽境內,故廬山洞似應位于江州潯陽縣境。
四明山洞 《宮》載在“越州上虞縣”,《名》則載在“越州余姚縣”。據《元和郡縣圖志》載,四明山位于余姚縣境。
會稽山洞 《宮》載在“越州山陰縣鏡湖中”,《名》載在“越州會稽縣”。唐代會稽、山陰二縣屢經分合,山陰乃割會稽縣西界而設,故二縣大致可認為是一地。⑤
太白山洞 《宮》載在“京兆府長安縣,連終南山”,《名》載在“京兆盩厔縣”。太白、終南二山皆位于郿縣境。盩厔縣為郿縣之鄰縣,與太白山距離頗近,長安縣則距離頗遠。其間亦無名方白山者,因此太白山洞應在岐州郿縣,京兆盩厔縣似亦有可說之理。
小溈山洞 《宮》載為“潭州澧陵縣”,《名》則為“潭州醴陵縣”。唐代潭州有醴陵,無澧陵。
山洞 《宮》載在“舒州懷寧縣”,《名》載在“舒州桐城縣”。舒州懷寧縣有灊山。⑥
玉笥山洞 《宮》載在“吉州永新縣”,《名》載在“吉州新淦縣”。《太平寰宇記》將玉笥山系于宋初吉州廬陵縣與新淦縣境。由此推測,似將玉笥山系于吉州新淦縣境為宜。
都嶠山洞 《宮》載在“容州普寧縣”,《名》則唯載“容州”。今都嶠山位于容縣,似位于唐容州普寧縣境內。
白石山洞 《名》載在“容州北源”。容州所領有北流縣,無北源縣。且繍州境有白石山,宋開寶六年廢繍州,入容州。⑦白石山疑此時入北流縣境。
幕阜山洞 《宮》載在“鄂州唐年縣”,《名》載在“鄂州唐軍縣”。鄂州唯有唐年縣,無唐軍縣。⑧
紫蓋山洞 《宮》載在“荊州常陽縣”,《名》載在“韶州曲江縣”。據《太平寰宇記》載,荊州當陽縣境有南北紫蓋山。可知,常陽縣應為當陽縣之誤。且韶州曲江縣境無紫蓋之山名。似應以荊州當陽縣為是。
福地考異
地肺山《宮》載在“江寧府句容縣界”,《名》載在“茅山”。唐無江寧府之稱謂。茅山位于潤州句容縣境。
郁木坑(《宮》作“郁木洞”)。據記載,郁木坑或作都木坑,蕭子云宅似在都木坑內,非玉梁觀內。⑨
靈墟《宮》載在“臺州唐興縣北”,《名》載在“臺州天臺山”。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天臺山位于唐興縣境。兩書所指大致為同一地域。
天姥嶺(《道藏》作“岑”,疑“嶺”形近而誤),《宮》載在“剡縣南”,《名》載在“臺州天臺南”。剡縣有天姥山,⑩此天姥山或即是天姥嶺。
陶山《宮》載在“溫州安國縣”,《名》載在“溫州安固縣”。據《元和郡縣圖志》載,溫州有安固縣,無安國縣。
靈山(《名》作“靈應山”),《宮》載在“信州上饒縣北”,《名》載在“饒州北”。據《舊唐書》載,上饒縣屬饒州,乾元元年改隸信州。又據《太平寰宇記》載,靈應山似靈鷲山之誤,在上饒縣。
泉源(《名》作“白水源”。疑傳抄致誤,未知何者為是。),《名》載,位于“龍州”。唐代存在時間較長的唯劍南道龍州。《名》著作時期以龍州為名者可能唯有此劍南道龍州。
東白源 《宮》與《名》(《道藏》版)載在“洪州新吳縣”,《名》(《中華道藏》版)載在“洪州興吳縣”。洪州無興吳縣,唯有新吳縣。
毛公壇 《宮》載在“蘇州長洲縣”,《名》載在“蘇州洞庭湖中”。毛公壇位于太湖洞庭山中。長洲縣與吳縣同為蘇州之郭下縣,且長洲自吳縣析出。故兩縣似為一地,太湖也為二縣所共有。
綠蘿山 《宮》載在“朗州武陵縣,接桃源界”,《名》載在“常德武陵北”。武陵縣屬朗州或武陵郡,從未隸屬過常德。且綠蘿山屬唐邵州武岡縣境。⑪故兩書所載似皆誤。
玉峰(《名》作“王峰”),《宮》載在“西都京兆縣”,《名》載在“藍田縣”。玉峰疑即是玉山,王峰似應作玉峰。唐代長安無京兆縣之名。故玉峰似隸藍田縣境。
商谷(《宮》作“商谷山”),《宮》載在“商州”,《名》載在“商州上(ミ冬)縣”。據《通典》所載,商山或亦名商谷、商谷山,在商州上洛縣境。
張公洞 《宮》載在“常州宜興縣”。避宋太宗諱,改義為宜。縣境內有張公山,內有張公洞。
云山 《宮》載在“邵州武剛縣”。唐代邵州有武岡縣,無武剛之縣名。
長在山《宮》載在“齊州長山縣”;《名》則稱之為“長白山”,在“兗州”(《道藏》版所載,《中華道藏》版為“袞州”)。長在山疑長白山之誤。長白山位于齊州之章丘縣境內。
中條山 《宮》載在“河中府虞鄉縣”,《名》載在“河中永樂縣”。中條山橫貫蒲州河中府的解、虞鄉、永樂三縣。故二書所載可視為同一地域。
抱犢山 據《名》所載,位于“滁州上黨”,然抱犢山位于潞州上黨縣境。
逍遙山 《宮》載在“洪州南昌縣”,《名》載在“洪州連西山”。逍遙山位于洪州南昌縣,與西山毗鄰。故《名》所載似亦無誤。所供奉的可能是許旌陽,而非《宮》所錄之徐真人。
馬跡山(《宮》作“馬蹄山”),《宮》載在“饒州鄱陽縣”,《名》載在“舒州”。然馬跡山位于饒州鄱陽縣境。
翠微山 《名》載位于“西安府終南太一觀”。終南山位于唐長安萬年縣。長安在唐代從無西安府的稱呼。故《名》所載有誤。
崆峒山 《名》載位于“夏州”。唐代以崆峒為名的山有4處,皆非隸屬夏州境。
包山 《名》不載其地理方位。包山位于蘇州吳縣境。
金城山 《宮》載在“古限戍,又云石戍”,《名》載在“云中郡”。云中郡為河東道云州。唐代云州無金城山。兩處名金城之山岳,皆與云州云中郡無關。未知是否記載有誤。
四明山 《名》載在“梨州”。四明山位于越州余姚縣與明州境內。梨州似為明州或越州之誤。
分布及原因
根據兩書記載分析,可發現唐代洞天福地的分布大致有幾個中心:黃河流域以長安、洛陽為核心,輻射河東道南部、山南東、西二道北部等區域;巴蜀地區以青城等名山為中心,影響蜀中劍南道大部分地域;長江中游,以江南西道的衡山等名山為中心,輻射至山南東道南部、嶺南道北部、黔中道東部的廣大地域;長江下游,以委羽諸名山為中心,影響著江南道全境各州、淮南道南部、江南西道東部、嶺南道東北部的廣大地域。且長江下游的分布中心亦是唐代全國道教洞天福地分布最密集的核心地域。嶺南地區則形成了以羅浮等幾大名山為核心,波及嶺南全境與黔中大部分范圍。
造成此分布特點的原因:其一,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大發展;其二,道派崛起和發展以及高道名士的涌現帶動了所在名山大川地位的提高;其三,邊遠地區的開發使眾多偏遠名山成為道教徒修道之所;其四,國家控制地域的變遷,深刻影響著當地的安定與繁榮,并左右著該地域道教的繁盛程度。
唐代道教洞天福地的分布情況,是與當時的政治、社會、宗教等種種因素密不可分的。這不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前期與后期的道教流傳、信眾分布、教區等方面的情況,也為我們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
文/周能俊
[本文為江蘇省2012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六朝道教地理分布”(CXZZ12_0023)成果]
(作者為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講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