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時注意事項及禮儀
欄目分類:道家法事 發布日期:2017-06-27 瀏覽次數:次
自軒轅氏崆峒拜師學道以來,玄門拜師已有5000多年歷史了。可謂歷史悠久。拜師分兩種,一種是拜師出家,一種就是拜學師,就是我們所說的拜先生,這是兩回事。
出家時(或者剛入道門皈依時)拜的師父稱為拜本師,也稱恩師,也叫師父,就是事師如父。這也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由來。道教認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所以我們稱為師父”。一般情況下拜師的時候,師父會選擇一個好日子,做一個道場,舉行正式的收徒儀式,然后師父賜徒弟道名,成為某派第多少代弟子。全真道冠巾科儀序中,提到倘有出家時本師未請冠巾,而本師遠游他方,或已羽化, 可專拜學師,傍設本師牌位,遵科冠巾,亦無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師與己后取之法名。”可見本師的重要性。
但是,修道是一個很長遠的事情,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很多知識需要了解,這就需要學習。一般出家三年后,經得住師父的考察,相當于考試合格,師父會邀請附近宮觀的有德行的三、四個,或者七,八個道長,給弟子舉行冠巾”儀式,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然后就鼓勵弟子下山,參訪名師,尋訪大道。下山后尋訪的名師,可以向其學習,這就是拜先生”,就是人們說的拜師傅”。和拜師父”意思上有些區別。
這個師傅,就是所以傳道授業解惑業也。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梁傳》中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戰國時期稱老師為師傅,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異人推辭說: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于誦。”這里的師傅”與教學關聯,顯然指的是老師。 拜師父如同睜眼投胎,一生只拜一位,先生(老師)可以拜多位。自己的師父(度師)即是自己的親師父,一生只能是一位。如果日后看到哪位有名的高道后,又跑去拜人家當師父,則會被認為屬于不孝,每逢參學參訪,冠巾受戒(正一則為傳度授箓)之前也是須要征求自己師父同意的。而作為師父在收徒之前,若知道此人已有師父,那就斷不可再收此人為徒弟了,只能收為學生。
以下為道教拜師的注意事項:
1、很多人都在問師父怎么找?皈依道教的師父必須是國家認可的道教教職人員,一般是當家道長,或高修大德,多數看與師父的緣分。
2、現在社會上很多名師”請大家眼睛放亮點,多數是騙財騙色或沒什么水平的。自己先多積善行德吧,有機緣的自會相遇,師也要考慮個人的人品、德行才會收的,隨便亂收的估計你學不到真東西,又花錢。
3、道家講究正統傳承法脈,千萬不要學那些邪法,不是心志變得更加狂妄就是變得更加貪欲,最終沒什么好下場。[正統法脈需經師傅開壇上祈上界并上表入道疏文,有了這個你才會得到師父及祖師爺的承認]。
4、現在大多數的道觀、寺廟里的所謂高人”其實 都商業化了,有水平的很少。(當然也有一部份高人隱藏其中,不過看個人機緣了)
5、道家中人也要學到一定的層次后,經他本人所屬的道觀或師父允許后,才能收弟子的,也不是一般的道家中人隨意可以收的。
再說一次:要拜明師,自己先多積善行德,有機緣的自會相遇, 師父也要考慮個人的人品、德行才會收的,隨便亂收的估計你學不到真東西,又花錢 。
(以上部分資料參考天津盧道長的博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