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不開心 巫師說其法術皆是老君所授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20 瀏覽次數:次
一、西南少數民族儺壇的道教神祇
道教歷來都在少數民族中有較深的影響。
早在東漢張陵于蜀中傳教的時期,就奠定了在少數民族中傳道的格局。張陵倡行的教化“四夷”的思想,為后代道門人士所遵行,在歷代道教的經典中,都有關于吸納少數民族入道的教義。唐宋時期科儀經書的“出官”儀格,都有請出“四夷”神將吏兵的內容,說明在道教的神仙系統中包括少數民族的神祇。
唐代道經 《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 有“治化中國,旁攝四夷”之說。
明代道經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 卷六十六說:“凡人世四夷八蠻、九州十道、六戎五狄”之人,都在道教的救度范圍。
明代張宇初 《峴泉集》,亦立有“道化四夷品”。
四夷圖(資料圖:圖源網絡)
道經中所謂的“四夷”,其實是沿襲儒家的說法,用以泛指中原周邊各少數民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合稱為“四夷”。
儺壇神祇具有明顯的道教化特征
以貴州湄潭縣抄樂鄉的儺壇香位譜為例,香位譜是代替三清圖等神案的牌位,其中供奉有元始天尊、玉皇、太上老君、三清大道、五岳五天、張天師、真武、三元將軍等道教神祇,還包括“東九夷”、“南八蠻”、“西六戎”、“北五狄”等道教神兵。居于儺壇神譜最高的是玉皇大帝,其下第二系列的道教神祇有李老君、張天師、紫微大帝。
儺壇的祭祀以祈求豐產為目的,民間的沖儺還愿是為求子、除病、祈壽舉行的宗教民俗活動。儺壇迎請五猖兵馬鎮壇驅邪的“祭猖”,沿襲道教請神科儀請四夷兵馬的儀格,要“統領東方青帝九夷兵、南方赤帝八蠻兵、西方白帝六戎兵、北方黑帝五狄兵、中央黃帝三秦戰鼓兵馬一切神祇,降赴法壇,證盟和山酬神功德”。
南北朝道經 《無上秘要》 卷五十載:齋醮科儀的“出官”儀格,就要請出“東九夷胡老君,南八蠻越老君,西六戎氐老君,北五狄羌老君,中央三秦傖老君”。
貴州湄潭縣儺祭儀式“開壇”、“差兵發馬”的招兵,儀式中要招請的五方四夷兵馬,與道教齋醮請神招四夷兵馬的科儀如出一轍。
儺文化中儺祭的壇場 以面具祀神和儺戲表演為特征
中國西南地區的土家、仡佬、布依、苗、瑤、侗、水、彝、佤、白、壯、哈尼、納西、門巴、基諾、藏等民族都保存著儺祭習俗。
儺戲面具(資料圖:圖源網絡)
西南少數民族的儺壇俗稱為桃源洞,民間有所謂安洞柱,插洞條,儼成三洞之說。
舉行儺祭要在事主家中搭設壇場,法師們稱之為彩插桃源,建立泰山勝景。桃源洞是掌壇師祭祀行法的場所,其實道教的壇場也有洞的意蘊,因為道教的洞天就有壇的含義。道教著名的洞天往往是教派的宗壇,如正一派設于龍虎山的正一宗壇,上清派設于茅山的上清宗壇,靈寶派設于合皂山的元始宗壇,是道教最具影響,傳續最久的壇場。
湘西南少數民族儺壇的龍廳寶架具有道教特色,龍廳寶架又稱三清殿、金鑾殿,俗稱花壇。三清殿前置放三清圖神案,三清圖是各民族儺壇必掛的神案。三清是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圖(資料圖:圖源網絡)
儺壇的龍廳寶架象征為神衹修屋建樓,用竹篾和彩色剪紙扎成宮殿型三疊牌樓,放在堂屋正中儺公、儺母的木雕像前。儺壇神案位于桃源洞后,分為上、中、下三層,又稱之為“三壇”。儺壇張掛神案則表示禮請諸神到位,上壇左右分別設儺公、儺母神像,中間則供奉玉皇、星主牌位。中壇供奉三霄五岳牌位,下壇供奉南郊大王,北郊天子、管壇劉太保、住壇楊子云等神位。
儺壇的布局規制根據事主財力而定,最簡易的儺壇也必須供奉儺公、儺母的神像,高懸繪有儺壇諸神的總壇圖,復雜的儺壇主要體現在桃源洞的布局。無論儺壇的繁簡布局有何不同,都會體現出仙儺的意蘊。
如儺壇拱門書寫的“桃源仙境”、“華山寶殿”、“金闕云宮”等壇匾,湘西苗族、侗族儺壇張掛五色紙的吊掛,上寫“牛角一聲山岳震”、“金牌三下邪魔慌”、“道在先天作法主”、“老君傳授廣宣揚”等,明確顯露出儺壇的道教化色彩。
儺壇的神案中常見三清圖、師壇圖和功曹圖
三清圖是繪在紙上的三軸彩畫,每軸畫上繪著一位主神和若干小神,三位主神是道教的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故西南少數民族儺壇名為三清圖。師壇圖是歷代祖師的神位圖。
師壇圖下面書寫本儺壇歷代祖師的傳承表,師壇圖的上面則繪有驅鬼行儺的場景,繪有趙侯圣主儺公大法老師、三十六代天師、行兵祖師、度關王母、三曹將軍、引兵土地、統兵圣母、翻壇小三和五猖等神祇畫像。
正一道以符箓驅鬼著稱,師壇圖列三十六代天師,旨在借助張天師法力驅鬼行儺。
功曹圖又稱為七洲五廟圖,功曹圖有19 個神像,共分為5層。功曹圖中主要有四值功曹,就是道教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時四位值班天神。
道教齋醮科儀中有四值功曹負責呈送上奏天庭的文書,儺壇的功曹同樣承擔儺祭儀式中傳達天庭神靈的職責。儺壇的功曹圖張掛于儺壇外側,以表示將儺壇文書及時傳送天庭的意蘊。
黔東北儺戲有《跑功曹》 的戲目,內容是崔、盧、鄧、竇四值功曹送牒文迎請諸神。
屬道教的神祇占有一定比例(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在西南少數民族儺壇的神案中,供奉著少數民族信奉的儒釋道三教和民間土俗神的神靈,其中屬道教的神祇占有一定比例。
貴州岑鞏縣仡佬族儺壇的神案有三清圖、圣公圖、圣母圖、祖師圖、王靈官圖、馬元帥圖、七洲五廟圖。有的儺壇甚至以單幅道教神仙圖,張掛于儺祭壇場以增強神圣的氣氛。貴州岑鞏縣侗族儺壇的張掛的七幅神案,是玉清圖、太清圖、上清圖、馬元帥圖、王靈官圖、師壇圖、七洲五廟圖。
1991年10月20-25日,湘西吉首市召開中國少數民族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其間筆者參觀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該館珍藏著一幅土家族梯瑪儺祭還天王愿的神案。此清道光年間(1821- 1850) 繪制的神像畫長109公分,寬65公分,最上層為三清神像,玉清元始天尊居中,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分列左右。三清左右上側分別懸掛日月光輪,象征伏羲八卦陰陽交合的易學意蘊。三清下方有一層迷霧繚繞的混沌世界,依稀可辨玉皇、王母、天官等神靈。道教諸神居于還天王愿神案首位,顯示土家族儺壇神案強烈的道教色彩。
二、西南少數民族儺文化的道教元素
西南少數民族儺壇與道教關系密切,無論是何地起教的儺壇,都自稱屬江西龍虎山張天師的正一派。道教神仙信仰與科儀法術深深影響儺壇,儺壇科儀的許多儀節都蘊涵著道教文化的元素。
西南少數民族儺壇科儀的許多儀節都顯示出法事中強烈的道教色彩。道教神靈占據儺壇的主導地位,儺壇科儀儀節展示的道教神仙信仰,是道教長期浸潤影響西南少數民族的結果。
以西南少數民族儺壇“祭五猖”科儀為例,追魂捉鬼的五猖神本為道教神兵。
儺壇的五猖是掌管五路五營陰司兵馬的兇神,儺壇有關于其來源的傳說,五猖家住湖北武昌府竹陽縣,母親是上界神仙女,父親是下界張三郎,大哥是有名的東岳主,二哥是管理蠻王的赤帝,三哥是有名的西岳主,四哥是管理蠻兵的白帝。
其名號有東方青五猖張大郎、南方赤五猖張二郎、西方白五猖張三郎、北方黑五猖張四郎、中央黃五猖張五郎。而中央黃五猖張五郎居于最高地位,儺壇常以張五郎代表整個五猖神。五猖十六歲開始讀書,后來去茅山學法。
張五郎塑像(資料圖:圖源網絡)
五猖在西南少數民族儺壇神圖中位列最下,是供神仙調遣負責追魂捉鬼的小神。儺壇專門設置有五猖臺,懸掛“五猖千軍萬馬圖”。
明代道經《道法會元》 卷二百三十五 《正一玄壇飛虎都督趙元帥秘法》 將班有:“五方猖兵主將:東方主將劉元達,南方主將張元伯,西方主將鐘士季,北方主將史文業,中央主將范元進。”
貴州思南儺壇的唱詞,列舉地儺會上的神靈,其中有:
東方青帝五猖,南方赤帝五猖,西方白帝五猖,北方黑帝五猖,中央黃帝五猖,上坡倒行五猖,下坡倒走五猖,御毛脫血五猖,拿人三魂五猖,還人七魄五猖,胡言亂語五猖,五路五猖。
儺祭儀式中有請五猖、差發五猖,送五猖神等科儀
黔北儺戲 《秦童挑擔》 唱詞就說“酬奉主,參拜神,參拜五路五猖神。”
貴州湄潭縣抄樂鄉的儺壇香位譜,供奉“正玄皇會上啟教羅公五通趙侯圣主部下五路五猖飱司馬香位”。湖南桑植土家族儺壇啟師開壇科儀請神的奉請五猖有:
東路五猖,南路五猖,西路五猖,北路五猖,中路五猖,五五二十五路五猖。兵來不等生生吃五猖,兵去不等熟熟吃五猖。吃肝吃肺五猖,吃毛喝血五猖,含矛吐劍五猖。
在儺壇科儀的唱詞咒語中,宣稱五猖是在茅山學法,因而“神通廣大甚高強”。
儺壇法師的面具 有道教影響
儺壇面具是神靈的象征,在瑤族傳統的度戒儀式中,師公和師男要戴稱為“神頭”的面具。“神頭”多用紙板制作,常見的二十多種“神頭”,上繪各種道教神和土俗神。
瑤族度戒面具有三清神頭,師公請三清神時帶在頭上跳神行法,道教上元、中元、下元神頭也是度戒儀式重要的面具。各種儺神面具的道教化,是西南少數民族宗教受道教影響的結果。
儺壇供奉盤古 與道教的盤古真人相融攝
儺壇的神祇山王天子,傳說是盤古王的三化身,儺面具的山王兩耳各刻有一個抱耳神,以此象征盤古王的三化身。
東晉道士葛洪撰《枕中書》,始將南方少數民族盤古神話納入道教。少數民族崇拜的盤古成為道教的盤古真人,道教尊稱為元始天王。
元始天王 盤古圖(資料圖:圖源網絡)
宋代道經 《云笈七籤》 卷三 《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 說:“神人氏出生,其狀神異,若盤古真人,亦號盤古”;“自斯盤古以道治世,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載,白日升仙上昆侖,登太清天中,授號曰元始天王。”
道教不僅將西南各族群的盤古尊為盤古真人,而且還視盤古為老子化身之一。
儺壇賴以遞代傳承的過職儀式是正一道授箓傳度儀式移植于儺壇的結果
貴州織金縣慶五顯儺班的傳承系譜,就完全沿襲道教三山滴血派的系譜。慶五顯儺戲班從武崗起教的唐法通、唐法魁傳度第一代起,其傳授系譜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福太和,志誠宣玉典,忠正衍金科,洞煥超玄令,包含尚大羅,武當余心勝,湖海涌洪波。
法派系譜民間習稱為字輩,彭行明法名為彭余真,屬第三十三代“余”字輩。
唐宋時期道教的三山指茅山、閤皂山、龍虎山,自元代龍虎山張天師統領三山符箓后,明清時期的三山指龍虎山、茅山、武當山。“三山滴血派”的傳授系譜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沖漢通元蘊,高宏鼎大羅,三山愈興振,福海啟洪波。
受箓道士即按此系譜取法名,如傳法至三十代“羅”字輩,此輩受箓道士的法名中間一字就是“羅”字,根據法名就可知其輩份。所謂“三山滴血派”,其實就是統領三山的龍虎山張天師正一道。
清代全真道祖庭北京白云觀保存的 《諸真宗派總簿》,第三十七天師張真人正乙派:
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志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沖漢通玄蘊,高宏鼎大羅,三山揚妙法,四海涌洪波。
禹步俗稱為踩九州、踩八卦
西南少數民族儺壇的踩九州,相傳共有九九八十一盤,八十一種踩法。
貴州德江縣儺壇罡步據說有72種,常用的有推磨罡、八字罡、跪拜罡、繞堂罡、北斗七星罡、天門步壇罡、踩九州、十字罡、丁字罡、五步拜鬼罡等。西南少數民族儺壇禹步的法術原理,同道教經書中所述禹步原理相同。它借用道教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與中宮九個方位,以象征漢代荊、兗、雍、青、冀、徐、豫、揚、梁九州的地名,作為禹步走罡的周旋之地。
湘西儺壇法師的舞譜口訣說:“腳踏冀州第一坎,離二九離共南陽,震三左腳震青州,兌四右腳兌西涼,乾五乾上雍州地,巽六巽向徐州行,坤七坤八荊州界,艮八艮為兗州城,伏入中宮立,豫州點軍兵。”
儺壇法師的踩九州的禹步,罡步的八卦也和道教神仙相聯。儺壇唱詞認為有道教的八位法主、八位老君分別坐管九州八卦的八門。八位老君是:
靈寶老君管乾門,玉皇老君管坎門。永喜老君管艮門,護佑老君管震門。高求老君管巽門,善惡老君管離門。太陰老君管坤門,太陽老君管兌門。弟郎年少身材小,他今坐管豫州城。”
道教步罡踏斗所蘊涵的宗教功能,壇場的踩九州象征法師飛行九天之上,旨在擺脫五行相生相克的制約,踩九州的法術以表示禁制鬼神萬物。
八卦罡步圖(資料圖:圖源網絡)
西南少數民族踩九州的唱詞,使禹步更加通俗化、形象化。在儺壇踩九州的禹步表演中,法師心中有無形的八卦圖,結合神唱口訣的八卦九宮方位,存想祭壇化為九重之天,按斗宿魁罡之象,九宮八卦之圖而踏之,便象征可飛神敷奏,伏邪破鬼。在法師們看來步罡有神韻才能感動鬼神,以禹步踩九州大地才能通達神祇。儺壇有“動步為罡,舉手為訣、提香為諱、手書是符箓”之說, 30 儺壇法師的罡步、手訣、法諱、符箓,都是道教江南正一道行用的法術。
儺壇的傳承有一套拜師學藝的規矩
一般的程序主要有:拜師、學藝、秘傳、過師法、封牌、謝師。弟子入壇以后,須遵守本壇的壇規,包括禮節、操行、保密、語言和飲食禁忌等,并在俗名之外另起法名,按照傳承系譜確定字輩。如貴州安順么鋪鎮張氏“慶壇”的系譜:
朝→廷→登→正→治→孝→友→余→家→春
其壇門的本宗成員目前為孝、友兩輩,便取法名作孝華、孝富、孝能、友宏、友祥。
根據壇門字輩書寫的譜系圖,就是儺壇的“師壇圖”,舉行祭祀儀式要供奉在壇場上。傳入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道教,沿襲道教各派的師承系譜,此法對西南少數民族必有影響。貴州道教各派都有傳承系譜,入道者按系譜字輩取法名。
貴州道教龍門派系譜是:
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元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住修正仁義,超升云會登,大妙中黃貴,圣體全用功。……
龍門派道士按照這個譜詩取法名,法名是按字排輩,世代師徒相承,法名第一個字為系譜里的字,以此區分師徒間的輩份。
儺壇的另一種取法名方法是該法壇每一代的法名都是“法”字
貴州德江土家族儺壇法師張金遼,法名張法興,其祖父張祖禎,法名張法高;父親張羽清,法名張法廣。該儺壇由梅山起教師祖張法娘起壇,已傳承至第27代張法興。
貴州松桃苗族田五斤儺壇自稱已有50代,第一代掌壇師代法清,傳至第9代田法應,以后均為田姓傳承,法名都取“法”字為標志。該儺壇從啟壇祖師開始,各代法名都是“法”字,但通過儺壇司壇圖上的壇榜,就可以看出該壇的傳承關系。 32 貴州省岑鞏縣仡佬族楊國鼎儺壇也是以“法”字傳承,該儺壇的傳榜譜表為:
楊法顯→姚法勝→張法乾→謝法用→周法旺→周法勝→廖法清→劉法通→陳法興→陳法先→許法通→周法靈→周法行→李法興→吳法興→吳法高→鄭法旺→李法齊→吳法祖→陸法洪→李法深→劉法明→李法洪→李法開→唐法萬→吳法興→吳法經→楊法景→楊法靈→楊法勝
楊法勝即第30代傳人楊國鼎,此仡佬族儺壇屬于元皇教派。1992年農歷二月初三至初六,貴州省平莊鄉凱本鄉凱空村仡佬族老藝人楊國鼎儺壇,為蕭光華舉行了拋牌過職儀式,經儺壇過職儀式的道法傳授,過職弟子蕭光華得以取法名為蕭法開。
因此我們可以說,西南少數民族的儺祭是多元文化浸潤影響的結果。
三、結 語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儺文化深受道教影響,是歷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傳播所致,是在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結果。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下,歷史上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密切交往,是西南少數民族儺文化與道教相互融攝的前提條件。而在西南少數民族儺壇法師看來,儺壇法術都是太上老君所傳,因此儺壇的三教以道教為首,儺祭與道教的關系最為密切。
(本文由騰訊道學整理編輯,原文題目:《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儺文化與道教關系論略》。文/張澤洪,轉載自:道學網)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