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道廣成子:治身為本 治國為末理念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8 瀏覽次數:次
論及崆峒山美名遠揚、成為歷世道家心向往之的道教圣地的淵源,毋庸置疑地要歸功于集上古道學之大成的仙真——廣成子。正是由于這位深諳“至道;”的仙真隱居在崆峒山石室中修習道術,引來了被后世奉為華夏始祖的黃帝前來問道,進而興起了修身養性、追求長生之風,也使得眾人紛紛仿效黃帝前來崆峒求道。
崆峒山(資料圖 圖源網絡)
黃帝問道于廣成子
史籍中最早記載“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是《莊子·在宥》: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云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剪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黃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行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于竊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廣成子曰:“來!余語汝: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無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將去汝,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資料圖 圖源網絡)
道教“治身為本,治國為末”的理念
按《莊子》所載,黃帝先詢問治國之道,廣成子予以斥責,其后黃帝歷經三個月修身養性,再往拜訪,請教治身之道,便有了后世廣為流傳的廣成子對于“至道”的精辟論述,由此也就引出了此次問道所體現出的道教“治身為本,治國為末”的理念。
眾所周知,道教是重生的宗教,認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彌足珍貴,應當通過各種內在的修煉以及外在的輔助以期達到延長生命甚至長生不老的目的。這也使得修生養性之學在道教中成為主流,因而出現“十道九醫”的現象。而相比于修身之道而言,治國之道在道家看來,則屬于末流。《呂氏春秋》中記載:“道之真,以持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之道也!鼻业兰艺J為:“故知治身,則能治國也!蓖〞孕奚眇B性之法,即可推及治理國家。所以,歷代高道多隱居修煉,即遇高官厚祿誘以入世,也不為所動。
而作為當政者的黃帝,亦應遵循“欲治國,先治身”的原則,用清靜無為之法,順應自然規律,定能實現天下大治。然而,黃帝在見到廣成子之后不問治身之道,直接請教治國之道,這一舍本逐末之舉非但沒有得到回答,還受到廣成子嚴厲的訓斥。有關于廣成子訓誡黃帝的原因,恩師劉永明先生曾作過分析:
黃帝的“欲取”與“欲官”,顯得躊錯滿志,自信非凡,但也顯然屬于及其主動有為的行為,即便是現在看來這也應該是“有為”的極致,相當于力圖把握自然規律,造福天下,與現代科學技術想要達到的最高目標相一致。而在道家看來,人主觀有為的手段不合乎“至道”的無為要求……人君只有“慎守汝身”,“守一”“處和”,以這樣的“無為”之法與“至道”合一,才能順應大道中“佐五谷”、“養民人”、“遂群生”。
遭受訓誡之后的黃帝,經過三個月的反思與修養,再次前往廣成子住處問道。這一次,黃帝抓住修道之本,詢問治身之道,廣成子傾囊相授至道之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從這段關于修身之道的論述可見:廣成子認為觀察、聽聞來自外界所傳達的不良信息會擾亂自身精祌的淸靜,只有閉塞視聽免為干擾,才能實現心祌淸靜進而達到形體的長生。其后又進一步指出在保持心神清靜的基礎之上,還要注怠形體的清靜。不要過分勞累形體,不要耗費自身的精氣,這樣才能長生久視。最后做到眼睛看不到外界的誘惑、耳朵聽不到不良的訊息、內心不會有所動容,這樣就能使精神守護形體,從而實現肉體的永生。
保持內心清靜恬適(資料圖 圖源網絡)
歸而總之,廣成子所述修身之道,在于順應萬物的自然本性,保持內心的清靜恬適,不受外物干擾,不要力圖去“多有所為”地把握甚至改造自然規律,深刻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通曉了這樣的治身之道,自可推及到治國上亦應遵循自然運行的法則,順應“大道”,切不可違背自然規律、肆意妄為。
“黃帝問道廣成子”對道教的影響
《莊子》中詳細記載了“黃帝問道廣成子”的過程及內容,其后諸書雖多沿用《莊子》所記,基本內容并無太大出入,但亦有所增益,可推知“黃帝問道廣成子”在后世道教中影響之深遠。《金鎖流珠引》中則對于廣成子教授黃帝治身之道添加了新的內容。“廣成子授黃帝曰:‘帝欲求真,莫過堅身。帝欲堅身,莫過通神!笨梢姶藭r“黃帝問道廣成子”已有較大影響,這才導致道書所載問道內容的增加。
《云籠七簽》多處提及“黃帝問道廣成子”,有直接抄錄《神仙傳》所載的,亦有較之于前書有所增益的,亦有問道內容不同于此前諸書的記載,但問道地點仍記為崆峒。此外,經書中提及“(廣成子)乃授以(黃帝)《自然經》一卷”,為前書所未有,可見“黃帝問道廣成子”在后世道教中影響之大,才使得后世對于此次問道的記載不斷擴充。
除了歷代道籍對于“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多加引用與增益,體現出“黃帝問道廣成子”在后世影響之深遠以外,近世著名道教學者陳攖寧先生對于“黃帝問道廣成子”也曾給予很高的評價,將其視為道教產生的源頭:“粵自崆峒演教,軒轅執弟子之禮;柱下傳經,仲尼興猶龍之嘆。道教淵源,由來久矣!倍杂写苏f法,主要的原因在于歷代道書紛紛宣揚黃帝得以飛升成仙,廣成子所授之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黃帝作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時至今日,我們中國人仍以“炎黃子孫”稱,足可見其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有鑒于此,將其飛升成仙與問道廣成子緊密聯系在一起,顯然神化了道教修煉術的功能,也正是基于此,人們開始渴望通過修煉道術實現長生成仙,從而為道教的廣泛傳播打下了強實的基礎。也正有此方面原因,黃帝又被奉為道家始祖,故有“黃老”之稱。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既然“黃帝問道廣成子”對于道教的產生與發展有如此重要的影響,故事的發生地——崆峒山自然在道教史上應該占有重要一席,亦從側面印證了西北道教史在中國道教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騰訊道學獨家編輯整理,編輯/懷霜)
(騰訊道學獨家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選自蘭州大學2104年碩士學位論文《古代甘肅道教人物輯考——以為中心》,作者張妍。)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