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論道丨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道教徒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6 瀏覽次數:次
文/任法融
一、悠久的傳統
道教是我國的傳統宗教,已有兩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道教產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和借鑒以儒、釋兩教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借以豐富自己的教義,完善自己的宗教體系,特別是王重陽祖師創立的全真道,高舉三教合一的旗幟,把道教的生存與發展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為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民族的興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的修身之地——重陽宮(資料圖 圖源網絡)
陜西是道教孕育、誕生的主要地區,教祖老子撰著《道德經》、張魯創建五斗米道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由梁諶等人興起的樓觀道、陳摶老祖和張伯端等仙真創立的內丹學說、五祖七真創立的全真道、丘處機祖師創立的龍門派,都在陜西境內,在陜西道教歷史上,高道輩出,他們的思想理論和實踐,不僅奠定了道教的教義和教規,而且對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文學、天文學、建筑環境學、醫學、化學等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孫思邈等仙真在煉丹過程中發現的燃燒現象,從而有了火藥的發明;陳摶老祖對無極圖的闡釋和宣傳,直接影響了宋明理學的形成;李白、吳筠等人的仙道詩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自然山水文學題材。
二、曲折的歷程
陜西道教曾經經歷過盛唐的輝煌、金元的復興和近代的衰落,歷經劫難。到民國年間,更因民生凋敝,戰亂頻仍,道教生計日艱。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認真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道觀建筑和宗教文物得到了切實的保護,廣大道教徒過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并且逐步走上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
虔誠修道(資料圖 圖源網絡)
然而,自60年代初開始,陜西道教同其他宗教團體一樣,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大多數宮觀被關閉,許多道教建筑被拆毀,道士被迫還俗或四處流浪,居無定所保存下來的僅有樓觀臺和八仙宮等少數幾處,住廟道士被強制編入生產隊,宮觀建筑被工農業生產單位占用。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道士仍然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秘密從事修持活動。但日于自身生活條件都難以保障,因而無法舉行正營的宗教儀式,更談不上對宮觀的維修和興建。
三、嶄新的面貌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道教的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中共中央《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為實現包括道教在內的宗教領域的撥亂反正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部門積極幫助我們道教界全面落實政策,歸還了大部分原屬于宗教活動場所的宮觀,政府還撥出一批資金幫助修復被損壞的道教建筑物。經國家宗教事務局批準,樓觀臺、八仙宮、華山玉泉院、東道院和鎮岳宮等五處宮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宮觀,陜西成為擁有國家級重點宮觀最多的省份。
我省廣大道教徒衷心擁護黨和政府的政策,在宗教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開展正當的宗教活動,按照國務院批轉國家宗教事務局的《關于漢族地區佛道教寺觀管理試行辦法》進行宗教活動場所登記,從事各種祭祀和修持儀式,維修殿堂,管護經籍文物,并廣開渠道拓寬自養門路。
國外道教徒(資料圖 圖源網絡)
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我省道教界還積極進行了道教接班人的培養工作,涌現出一批德才兼備的年輕道友,道教界后繼無人的局面有所緩解。同時,我們還積極開展了與香港和臺灣道教界、學術界的文化交流和教務交流,同時開展了與國外的交流,擴大了道教在海外的影響。
四、任重而道遠
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努力實現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我認為,除了堅持認真執行宗教法規,搞好宮觀制度建設,加強教職人員素質培養外,關鍵是要充分發揚道教優良傳統,用道教教義中的精華教育廣大信教群眾,并通過他們對整個社會施加影響。
道德:道教教義之核心
在道教教義中,核心是道德二字。它不僅僅是教祖老子向世人提出的哲學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是道教徒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道教之所以名為道教,是因為遵循道德規范,并將它發揚光大,對社會施以教化。在道教的根本經典《道德經》中,反復論述了遵守道德是一個健康的社會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如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為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本褪钦f,無論治理社會還是侍奉天帝,都要按照上天的意志,堅持奉行積德原則,這樣才能無所不能勝任。
又如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慈是指慈愛、養育,儉是指約束、節儉,不敢為天下先是指在名譽地位方面不可在他人之前。老子認為,只有堅持奉行這三大法寶,才能達到使人民擁戴而勇敢、廣辟財源、成為萬物均長的目的。這三大法寶實際上是古代社會生活中重要的道德原則,在今天仍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道教誕生后全面繼承了老子關于尊道貴德的教誨,在許多經籍中一再闡述了遵守道德規范對于修道的重要性。如在《黃帝陰符經》中認為自然界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其運動變化的規律,人類如果不遵循這種規律,它們就會危害人類;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實現與自然的和諧,亦即“天有五賊,見之者昌”。與自然相對應,在人類社會中有仁、義、禮、智、信五種人倫規范。每個人都必須遵循它,方能立于不敗之地受到上天的護佑,這就是“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虔誠的小道士
在另部道教經典《黃石公素書》中,更明確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在道教戒律中體現道德原則的條文也十分豐富,并且具體體現在日誦功課里面。例如早壇功課的《懺悔文》中就有“愿國安民豐,時和歲稔”“真風丕闡,道化興行”“岡惡化賢,邪魔歸正”“持身端正,不履邪淫”等內容,體現了愛國和祈求社會安定、秩序井然的愿望。在晚壇功課的《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中列舉了“十惡五逆”的種種表現,例如“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毀傷物命,殺害眾生”等,并警告具有這些惡行的人:“福盡壽終,當受斯苦。”為免除短壽之苦,道君要求他們必須“入靜持齋,焚香行道,六時轉念是經”,方能得到保佑。所謂行道,也就是要奉守道德原則。
繼承和弘揚道教教義中的有益成分
作為一個道教徙,遵道守德有兩重含義:一是遵守自然法則,服從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相和諧;二是服從社會秩序,愛國愛教,遵循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在當今社會中,道德淪喪、物欲橫流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種種不良風氣也逐漸侵蝕著道教團體。在這種形勢下,突出強調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和弘揚道教教義中的有益成分,意義十分重大。在促進社會整體進步的意義上說,應當比單純的物質文明建設更重要。
邁進21世紀,古老的道教也日益走問世界,道家學說、道教理論,也必將匯入人類文明前進的洪流之中。因此,充分利用當前國泰民安的大好機遇,加強我們的自身建設,成為當務之急。望我教內諸輩,莫忘肩頭重任,繼往開來,永守真道。
2004年6月
(騰訊道學獨家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選自梁庫望主編《玉清至正 道宗樓觀——一代大師任法融》一書,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年版,作者任法融,原文為《道教的新生與道教徒的歷史責任》。)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