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的核心價值 一切在“清”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6-16 瀏覽次數:次
文/曉立
清,作為一個中國歷史中的傳統的文化氣質,影響到了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宗教、藝術、士人心態。當然,這種觀念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得以豐富,這既對哲學及宗教產生了影響,同時也成為道教教義中區別佛教的重要特色。在“清”觀念的影響下,其他思想也在融入道教。這直接影響著道教神學、戒律、宗教實踐的方方面面,“清”成為道教思想中最為重要的核心價值。
清靜自然(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道教神格中的“清”
“太清”用以指“天”
在《抱樸子》中,“清”字常與“太”字連用,以“太清”指代天。清字最早使用是用來表示水或者天潔凈無瑕的狀態。以“太清”指天,早已有之。《鹖冠子·度萬》:“唯圣人能正其音,調其聲,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陸佃注:“太清,天也。”
《楚辭·劉向·九嘆·遠游》:“譬若王僑之乘云兮,載赤霄而凌太清。” 王逸注:“上凌太清,游天庭也。”《莊子·天運》:“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太清。”成玄英疏:“太清,天道也。”《淮南子·精神訓》:“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而物無能營。”由此可見,道家思想中有以“太清”指天的傳統。那么在道教中,清也往往是天的代指。
清者自然(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三清仙境:道教修行者的最高信仰境界
根據黃海德的研究,三清名稱的最早出現,應該是在東晉末年的《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他還認為道教信徒長期將三清仙境視作“常樂凈土”或“常樂境界”,《云笈七簽》引《妙林經》說,“若有修善,當得往生三清妙土”。“三清仙境”遂成為早期道教修行者修道往生的最高信仰境界。道教三清信仰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對三清仙境的信仰。三清信仰的第二個階段才是對“三寶神君”的信仰。
在《抱樸子》中,也將天用太清來指代,應該是與葛洪的道教信仰相符合。《云笈七簽》卷三:“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 ,即禹馀天也。”
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資料圖 圖源網絡)
《真靈位業圖》排列神仙序位的七個層次
以今所見,“三清”作為神格的名稱最早始見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并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跡》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道教為何用“三清”指稱三位尊神
道教中用三清來指代最高的三位神仙,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在以前的典籍中,清字用以形容天,而天是道教信仰中一個重要的概念,神靈都居住在天上,而神靈是有等級的,所以不同的天還有不同的層次。所以用來指代天的清,進一步就成為指代神靈的詞匯。另一個是因為清還與道教信仰中的道有一定的關聯,畢竟在《老子》中以強調:“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道,似乎水的清特質也應該是道的特質體現。
三清與三尊、三洞
于是,“清”便成為道教神格思想中的重要內涵,它成為道教最高本體和最高神的代稱。南宋金允中在探討與總結以上三清、三寶、三洞之間的關系后,認為:“三尊之號在經中只稱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別號則曰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以三境之名而稱之則曰玉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書而名之則曰洞真、洞玄、洞神。”三清與三尊、三洞構成了道教信仰與經典劃分體系。
二、清規戒律中的“清”
清:道教戒律的重要要求
既然道教中信仰的主題與“清”字有關,那么道教戒律中肯定也強調“清”。最早,道教是沒有正式的戒律。道教戒律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信仰中齋戒。齋戒是指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齋是取“齊”的意義),不與妻妾同房,減少娛樂活動(戒是戒除欲望),表示誠心致敬,稱為“齋戒”。
《論語》謂:“齋必變食,居必遷坐。”其實齋戒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自己肉體和精神上保持清凈,以能夠接近神。朱越利認為:“原始道教已有戒律。初期有些戒律和齋合在一起。所謂節食齋、心齋,要求祭祀必恭敬清潔,要求去欲除穢,實際上就包含著戒。”所以,清便是道教戒律中的重要要求。清在道教戒律中,應該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指身體活動,飲食活動上的清。另外一個是指心神上的清靜。
清者自律(資料圖 圖源網絡)
清靜:《道德經》的重要概念
目前,學者一般以“道德尊經想爾戒”為道教最早的正式戒律。其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條。上品戒文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中品戒文是:“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下品戒文是:“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在這部最早的道教戒律中,就有行清靜一條。而清靜這一條,也是《道德經》中的重要概念,體現出了老子的哲學訴求。
《老君說百八十戒》中有關“清”的戒律
在《老君說百八十戒》中,關于清的戒律那就更多了,但大都是關于身體活動上的清潔。“第二戒者,不得淫他婦女。第十戒者,不得食大蒜及五辛。第二十四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第一百十六戒者,不得便溺生草上及人所食之水。第一百十七戒者,不得與寡婦親。第一百四十二戒者,當念清儉法,慕清賢鹿食牛飲。第一百七十二戒者,人為己殺烏獸魚等,皆不得食。第一百七十三戒者,見殺不食。第一百七十四戒者,見膻不食。”而再往后發展,道教戒律不斷充實,但是這些保持自身清凈的戒律,卻一直保持并且更加嚴密。
葛洪說“清省”
葛洪在他的著作《抱樸子》中,批評李家道“未純為清省”。言曰:“又諸妖道百余種,皆煞生血食,獨有李家道無為為小差。然雖不屠宰,每供福食,無有限劑,市買所具,務于豐泰。精鮮之物不得不買,或數十人廚,費亦多矣,復未純為清省也,亦皆宜在禁絕之列。”由此可知“清省”在葛洪看來,是道教飲食戒律的重要部分,即使李家道已經不像其他諸妖道那樣血食祭祀,但是李家道福食過于豐富浪費,還是違背了道教清省的戒律。
葛洪(資料圖 圖源網絡)
葛洪站在自身士族道教的立場上來批判李家道的未為清省,一方面是為了維持道教戒律中福食清省的規定,一方面也是為了凸顯其葛氏道的“道流”的正統性與奉戒的嚴肅性。由此可見六朝士族道教對民間俗道的排斥和打壓,“清省”之清也正體現了六朝士族道教的精神特質。
道教戒律中一直強調要保持心神上的清靜,只有依靠保持心神清靜,才能夠真正的達到戒定慧,從而獲得真正的開悟,進而性命雙修,實現真正的解脫和超越。清靜的戒律要求便往往與道教的某些修煉理念聯系到了一起。
三、清靜的修煉理念
思想根源:天人合一觀念
道教的修煉方法的根本學理就是中國傳統思維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或者用張廣保在《唐宋內丹道教》中所說的“人體小宇宙理論”。“而中醫、內丹術的人體小宇宙理論認為,從宇宙觀方面看,人體是整體宇宙的縮影,包藏著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渺小的人與無限的宇宙之間,存在著息息相通的全息關系。道家、道教將這一思想進一步演繹成兩種層次的思想;其一在各種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著互相的全息映現。其二作為宇宙構成部分的各種具體物質形式與宇宙的終極實體即道體是全息的。”那么,作為天的特質——清,就成為了道教修煉過程中模擬天道運行所要達到的一個目標。
天人合一(資料圖 圖源網絡)
《清靜經》:“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六朝道教靈寶派、上清派都否定民間道教的齋醮儀式和傳統道教中的一些房中術的內容,其理由就是這些齋醮儀式和房中術,是濁的方式和方法,與道教的“清”的主題不符。而最能反映道教強調清靜修煉方法的,則是《太上老君說清靜經》。
《清靜經》(資料圖 圖源網絡)
《清靜經》僅四百零一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修煉術重要資料之一。它首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濁、動、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接著說明,人神要常清靜,必須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貪求、妄想與煩惱,實現“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于空”的常寂真靜境界。“三者既悟,唯見于空”的說法應當是來源于佛教思想。最后指出,“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清靜經》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諷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雖然現代很多學者認為,《清靜經》應該出于初唐時期,理由為其內容有重玄學的思想在內,且有佛教思想的因素。但是我認為,《清靜經》上接六朝貴清思想,是六朝道教“清”的觀念的集中體現,它的思想根源是老莊道教“虛靜”思想,同時還容納了玄學的哲學創造及其佛教空論。它的出現,是六朝時期儒釋道三教互相影響的結果。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作者曉立,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