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區守護神三山國王 宋代受封為國神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7 瀏覽次數:次
三山國王廟
簡介
三山國王是廣東潮州及臺灣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護神。指潮州獨山、巾山、明山三位山神。據稱,宋太宗封此三山神為國王,故有此稱。
三山國王起源于潮汕地區,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植根于千萬民眾心中,而且是最古老、最有影響的神祗。俗稱王公(有地方稱為王爺),與其夫人合稱為王公夫人,其信仰在潮汕大地十分興盛,作為潮汕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及其夫人在潮汕人心中有著至高的地位。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實三山國王廟的數量遠不止記述的那么多,很多小村莊都有三山國王廟,還有一些其他神靈的廟宇也同時供奉著三山國王。每年正月,各地都要舉行三山國王的迎神游神活動,全民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有的村寨,游神,唱大戲,兼有舞獅、舞龍,游燈籠等娛樂活動,場面壯觀,盛極一時,熱鬧非凡,老幼皆樂。
潮汕本土人口約1000萬,而移民海外的潮汕人達到了1500萬,由于大量潮汕人移民海外也把三山國王信仰傳到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國家。在潮汕的霖田祖廟,已迎來海內外及港、澳、臺同胞的進香團成百萬人。除進香外,還進行尋根問祖活動,甚為感人。實際上,三山國王作為一種地方民俗文化,已經發展成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海內外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紐帶和橋梁。
由來
據清朝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于天鎮三山,托靈于王峰之界石,廟食一方」。鄉民遂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宋太祖趙匡胤開基以后,劉?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于神,天果然雷電以風,助王師之討伐,劉備兵敗,南海以平。宋太宗征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沖鋒在前。凱旋后,觀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歲時合祭。另據《潮州府志》,三山國王之事跡略異。府志稱,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擄去。文天祥立端帝于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壓境時,張世杰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沖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帝與眾臣正欲向三支兵馬致謝,兵馬迅速按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風雷過后,細視周圍,三面環山,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于是封三山為三山國王。邑人立廟祀王,所塑神像則一為青面,一為白臉,一為赭顏。此三山即為獨山、巾山和明山。...
歷史沿革
“三山國王神”肇跡于隋、顯靈于唐、受封于宋。隋初隋文帝時期,潮汕之三山(明山、巾山、獨山)出現神跡。當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歷史。
唐朝開始,三山神成為當地山神,潮人對三山神普遍頂禮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職能在禳災納福,為一般民眾服務為主。相傳唐代中期,韓愈貶任潮州刺史,適逢潮州水患不斷,民不聊生,于是他便向“三山國王”祈求。果然,三天后雨過天晴,韓愈隨即尊奉三山為神。
到了宋朝,這“三山神”協助宋太宗打天下,使得宋師太原大捷,受到太宗趙光義的褒封:封巾山“清化威德報國王”,封明山“助政明肅寧國王”,封獨山“惠威弘應豐國王”,并賜廟名曰“明貺”。至宋仁宗明道年間,“復加封廣靈二字”。至此,“三山國王” 經皇封,提升為國家神,成為為國家皇權服務的神靈象征。當時,其地域影響大體局限于潮汕。
而在元初,張世杰奉宋少帝南奔潮州,“三山神”再次顯靈救助少帝突圍。經過歷代帝王的褒封,三山神由將軍、元帥、護國王等嬗變為“三山國王”,體現了封建王朝對忠義烈士的推崇和民眾對英雄豪杰的感佩。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國王廟”,祭拜者,除當地民眾外,還有“遠近士人”,“歲時”或“走集”都要前來拜祭。[1]
三山國王祖廟
三山國王祖廟在揭西縣河婆鎮西南3公里處的玉峰(又稱大廟山)東北麓。由于河婆古屬霖田都,故又稱三山國王霖田古廟,隋朝時創建,至今香火延續了1400多年,影響深廣。
祖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灰沙土夯墻蓋瓦建筑物,殿廊皆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極具民族特色。祖廟始建于隋,顯于詔,封于宋(宋太宗誥封明山、巾山、獨山三山神為“三山國王”),封賜額又謂“明貺廟”,因廟在古霖田郡,故又稱“霖田祖廟”,當地群眾稱之為“大廟”,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后代有修建,八十年代更是修葺一新,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廟前有石拱橋,入門兩側各置泥塑將軍像一座,其旁各有一匹泥塑白馬,廟正殿奉祀三山國王坐像,左偏殿祀開山祖師,魯班先師、北極玄武、出游神木坑公王,右偏殿祀文昌帝君,月下老人、南極仙翁、出游神指揮大使。后殿有花廳,祀三山國王夫人,左廂房祀七仙女,神農大帝、文財神爺、天官賜福,右廂房祀千里眼、順風耳、黃帝武財神爺、土地神。前進殿塑把門將軍,左孟章,右監名大將軍。所塑諸神共百余尊,皆塑得栩栩如生,巧奪天工,高大雄偉,女神清秀典雅,形態各異。
劉希孟《明貺廟記》記載“潮之三邑(海陽、揭陽、潮陽),梅、惠二州,在在有祠,歲時走集,莫敢遑寧”。明、清以來,隨粵東移民所至,三山國王的香火被帶往鄰近省市,后來又漂洋過海,傳到臺灣及東南亞各地。三山國王廟移民從家鄉帶來的原有的信仰而建立起來,反映了移民們為求生存、求發展而團結起來的思想意志。建神廟奉祀三山國王,舉行游神賽會,正是利用它作為團結的形象。除單一籍祀神作為團聚的舊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國王廟還起著地方性同鄉會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作用。
奉祀
每年農歷2月25日“國王生”,民眾到當地廟宇隆重祭拜。春節游神時,三山國王也是被扛上街游慶者之一。潮汕各地民眾以往還視它為“地頭爺”,新生兒女或親人病故,都進廟向國王稟報,好比登記或注銷戶口。對于臺灣民眾來說,各王的封號及神誕日為:獨山惠威宏應豐國王是農歷3月16日;巾山助政明肅寧國王是農歷2月28日;明山清化盛德報國王是農歷3月24日。①
①《臺灣文獻》第32卷4期,臺北市華隆印刷部,1940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