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星“大腦門”緣于返老還童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5 瀏覽次數:次
壽星,又稱南極仙翁。壽星也是由一顆星辰轉化而來的,它在天文學里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緯50度左右,在中國北方地區其實很難看到。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記載,秦朝統一天下時就開始在首都咸陽建造壽星祠,供奉壽星。
壽星
壽星的傳說
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確短暫而稀少。幾十年一亂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這顆時隱時現的老人星恰是這種動蕩局面的絕好象征。但僅僅是象征還遠遠不夠,古人觀天象,占星氣,都是有很強的實用功利目的。那么南極老人星的實用價值在哪里呢?或許就在于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夠承載一種重要的倫理價值觀念——那就是尊老、孝道。
壽星如何養生
彭祖雖然不是天上星官,但人們確信他掌握了一套養生的方法,是真實生活中靠修煉獲得長生不老的成功者。這也是人們將他與壽星合二為一的原因。
可以活到767歲,這是怎樣一種長生不老的養生術?《莊子·刻意》中有記載:吐故納新,熊經鳥伸,導引之術,彭祖壽考者好之。吐故納新是說用意念調節呼吸,熊經鳥伸和導引又是怎么回事呢?
所謂熊經是指模仿熊攀援的動作,所謂鳥伸是指模仿鳥類尤其是鶴展翅引頸的姿態。由此可知,彭祖的導引術實際上是一種模仿動物形體動作的健身體操。
先秦道家認為天地是不朽和永恒的。天地化生萬物、孕育生命,這是天地至仁至善之大德。人們認為天是仁慈的,本來在賦予生命的同時也教給人們長壽之術。可是后來人們沉浸在各種物欲功利帶來的膚淺快樂中不能自拔,于是漸漸失去了長壽本能。但還是有補救辦法,那就是道法自然,向自然界的動物們學習。
模仿熊,是因為他能在冬眠期長達數月不進食,養生家認為這是因為他通曉食氣辟谷之術。模仿鶴的理由似乎是看中他的優雅,和扶搖升空時自在逍遙;或許人們想象自己得道成仙那一刻,也應當像仙鶴那樣優哉游哉。
魏晉以來,道教的養生理論漸成體系。托名彭祖的著述多達數十部,有《彭祖養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及《彭祖養性備急方》等。除了導引氣功,煉丹術,中醫中藥等養生療病理論以外,還涉及烹飪飲食,和房中術。
壽星如何烹飪
道教經典中早就談到人的這兩種生理需求“食、色,性也”,認為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望。與儒家視之為洪水猛獸的態度截然相反,彭祖養生術不避諱談食談色,并將其作為重要的修煉內容。
所謂食,是指飲食烹飪術。過去廚師行業將彭祖作為祖師爺,在每年農歷——傳說彭祖生日那天,全國的烹飪大師齊聚徐州城東門外的彭祖廟,拜謁祖師爺彭祖。因為彭祖是有記載以來的第一位美食家和技藝高超的廚師。早在屈原的《天問》中,就提到彭祖調制野雞羹獻給堯帝的著名典故。
彭祖烹飪手藝之高超,居然可以治愈厭食頑癥,那么吃出健康長壽的觀念也就很容易被人們接受。
飲食烹飪術隨即被納入養生理論,并與導引健身相輔相成。模仿長壽動物的形體動作可以長生不老,而另一種更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它吃下肚去。于是所謂長壽動物如烏龜,鹿,鱉都成了長壽滋補品,借助導引體操和烹飪美食達到健身長壽目的,可謂是雙管齊下。
那么房中術,為什么也被看做養生理論的重要內容呢?這是因為古人將男女比附于天地,天地交接化生萬物,男女接合傳宗接代,所以男女交合是模仿天地的陰陽調和之道。以道教養生理論看來,房中術也是長生不老的修煉方法。
由于道教養生觀念的融入,也使壽星形象發生相應的改變。最突出要數他碩大無朋的腦門。這是山西永樂宮壁畫,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壽星形象。在永樂宮中上千位神仙中,我們一眼就能將他認出,就是因為他那超級的大腦門兒。
壽星為何大腦門?
關于大腦門的來歷,有多種猜測,有人認為大腦門來自返老還童現象,老人和小孩有諸多體貌特征上的相似。比如初生嬰兒頭發稀少,老年人也是一樣。而頭發少自然額頭就顯得很大。
壽星的大腦門,也與古代養生術所營造的長壽意象緊密相關。比如丹頂鶴頭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壽桃,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特供的長壽仙果,傳說是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長生不老。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種長壽意象融合疊加,最終造就了壽星的大腦門。
壽星手杖有何用?
壽星的手杖的變化則顯示他政治教化功能的削弱。原來象征特權的雕有斑鳩的王杖,換成一柄桃木的手杖。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民間傳說在大地的東北方是惡鬼居住的地方,有一道大門,稱為萬鬼之門,將惡鬼拒之門外。據說這道大門就是天帝用桃木做的。為了保險起見,在門前還栽種兩棵桃樹,來鎮鬼驅邪。有趣的是,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桃樹的汁液的確含有某種抑制細菌生長的特殊成分。在過去中藥里桃樹枝也是一味藥,并且人們相信朝向東北,也就是朝向鬼門方向的桃枝——藥力最佳。過去象征特權的王杖,現在成了壽星手中祛病強身的長壽吉祥物。
湖南長沙,壽星街,因這里曾有一座規模很大的壽星祠而得名。據地方志記載時,早在唐朝這里就建有壽星祠,一直持續到民國。據說當年香火旺盛,很多人專程到這里燒香祈求壽星保佑。
再向南一百多里,就能到達真正的長壽福地---南岳衡山,也就是對聯里經常講到的壽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時期,山上建有大小壽星廟不下十座,現存這座壽星亭,是宋朝的遺物。
壽星與南極長生大帝
但是古代南岳衡山供奉的主神卻不是壽星,而是南極長生大帝。這座始建于唐朝的南岳大廟就是專為他建造的。東南西北中五岳之神,都是由自然的山神崇拜演進而來的。所謂南極長生的長壽意味,可能也來自古人對南方氣候的想象。而壽星在天空的位置也恰好位于正南方向,人們認為這里離壽星最近,燒香發愿、表達虔誠也自然容易被壽星聽到。
在后世的民間傳說中還常將南極長生大帝和南極老人星混同為一,也許就是因為他們名字中都有南極,和長生長壽概念接近的緣故。在道教神仙譜系中,這兩位神的地位都遠比彭祖為高。彭祖雖然長壽有道,但畢竟是歷史人物,比不得南極大帝和南極老人星天神一般尊貴。
所以說起壽星,還是以南極老人星或南極仙翁身份最為出名。
元明以來,道教神仙隊伍不斷壯大,而保佑長壽已是神仙的必做功課。如南極大帝,南斗北斗,十二生肖保命真君,三十六天罡,六十本命甲子神等等,都具有保佑長壽的職能。不加節制的造神,其結果就是導致權力分散,大大削弱了壽星的神性。
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漢以來沿襲的國家祭祀壽星制度。壽星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從此大跨步進入民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舊時彭山縣民眾給老人祝壽過生日,都會張掛一幅壽星畫像。雖然請神下凡往往流于形式,但生日宴會能博得老人高興卻是實實在在的。家人齊聚,子孫滿堂,品嘗美酒佳肴,享受天倫之樂。這樣的場面是表達孝心和親情的家庭儀式,壽星畫像則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符號。
過生日祝壽的風俗起初并不盛行,這或許源于一種質樸的觀念:因為人們認為自己的降生日實際上是母親的受難日。緬懷父母之恩與為自己祝壽的喜慶氣氛很不相合。到明清以后,給老人過生日的風俗才逐漸興起。康乾盛世幾次規模空前的盛會,使民間祝壽風俗得以興盛。歷史上最奢華的一次生日宴會,是乾隆皇帝舉辦的千叟宴。這一年乾隆74歲,又喜得五世玄孫,自稱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他頒詔請天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計六千余人,來紫禁城赴宴,慶祝自己的生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