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一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4 瀏覽次數:次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一
唐太仆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問》之義,及《素問》之名起于何代。按《隋書·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甲乙經》序,晉·皇甫謐之文,已云《素問》論病精辯。五叔和西晉人,撰《脈經》云出《素問》、《針經》。漢張仲景撰《傷寒卒病論集》,云撰用《素問》。是則《素問》之名,著于《隋書》,上見于漢代也。自仲景已前,無文可見,莫得而知,據今世所存之書,則《素問》之名,起漢世也。所以名《素問》之義,全元起有說云: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按《干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疳療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
上古天真論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徇,疾也。敦,信也。敏,達也。習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珍滅蚩尤。以土德王,都軒轅之丘,故號之日軒轅黃帝。后鑄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橋山,墓今猶在。徇,徐閏切。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天師,岐伯也。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上古,謂玄古也。知道,謂知修養之道也。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衍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者鈴饉先之。《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此之謂也。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食飲者,充虛之滋味,起居者,動止之綱紀,故修養者饉而行之。《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生氣通天論》曰: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是惡妄動也。《廣成子》曰:叉靜叉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故圣人先之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楊上善云:以理而取聲色芳味,不妄視聽也。循理而動,不為分外之事。
故能形與神俱乃去。
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形與神俱,同臻壽分,饉于修養,以奉天真,故盡得終其天年。去,謂去離于形骸也。《靈樞經》曰:人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以其知道,故年長壽延年。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尚書·洪范》日一日壽,百二十歲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