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魏王弼注三十六至四十章
欄目分類:玄門講經 發布日期:2017-05-24 瀏覽次數:次
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眾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己反危。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形以理物。器不可睹,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順自然也。
而無不為。
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之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鎮之無名之樸,不為主也。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無欲競也。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為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圣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睹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于無以為極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患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舍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叉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弘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間忿怒生焉。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德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為載,地不能為覆,人不能為贍萬物。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不能舍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后德也。以無為用,德其母#1,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
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德其情,奸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而治穢,雖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茍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秘有患憂。功在為之,豈足處也。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合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
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生、貞。
天無以清將恐裂,
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
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蹙,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清不能為清,盈不能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為本,高乃以下為基,故致數譽乃無譽也。玉石琭琭珞珞,體盡於形,故不欲也。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柔弱同通,不可窮極。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