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民族古老記憶:道教有個梅山派?丨梅山教信仰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5-01 瀏覽次數:次
文/李新吾 李志勇 李新民
閭山教海游派是在湘中、湘西南地區影響相當大而深遠的民間巫法流派。特別是在湘中古梅山地區,它已成為許多巫法壇口手抄本上記載的祖源或祖源之一,其信仰元素已融滲入當地土著巫法流派“梅山教”供奉的神像、法器與巫辭之中,且隱然有“鳩占雀巢”之勢。本文主要對“梅山教”神系中個性鮮明、易于辨認的“閭山臨水夫人信仰”中的神祇,及其存現形態做一簡述,聊為海內外方家、學長進一步研究晾曬引玉之磚。
“梅山”地域與族姓
“梅山”古稱“梅山峒”,是今橫亙洞庭湖與南嶺、湘江與沅水之間、資水流域中段的雪峰山脈在唐宋時期的名稱。《宋史·梅山峒》記載:“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文中的“潭”,指潭州,即今湖南省會長沙,邵即今邵陽市,辰為今懷化市沅陵縣,鼎、澧為今常德市及其所轄的澧縣;總面積約為5萬余平方公里。這片山地上的土著居民,史稱“梅山峒蠻”,其族源包含古三苗、百越、百濮、殷人和先楚“實邊”貴族。
“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資料圖 圖源網絡)
從秦統一直到北宋中,此地均為不服王化的“蠻地”,其族稱則依王朝的更替而被冠以“蠻夷”、“山越”、“莫徭”、“長沙蠻”、“武陵蠻”、“五溪蠻”、“邵州蠻”等諸多歧視性他稱,到唐末宋初才被稱為“梅山蠻”。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峒主蘇甘”攜蘇、扶、陳、劉、張、李、奉等34個姓氏共“主客14809戶、19809丁,田260436畝”(《宋史·梅山峒》)歸化入籍,其地始建新化、安化二縣。此后歷經南宋、元、明、清各期,官方及民間多次從江西等地向此移民;到2002年共930年間,此地已陸續建置起湘潭、株洲和婁底3個地級市、25個縣級行政區,民族達35個以上,姓氏700個以上,人口達1600萬以上。
“梅山教”
“梅山教”其名,起源于梅山土著所尊之獵神“梅山啟教翻壇倒峒張五郎”之名號,是山民仿照山外漢人和漢族移民所信奉的“道教”、“佛教”,為自己代代相傳的漁獵技法當中的巫術傳統所上的“尊號”。宋“開梅”以后,居于各軍事要塞和平壩的峒民大都跟隨“峒主蘇甘”入籍為大宋編民,部分不愿入籍的和偏僻山區的峒民則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逃亡”遷徙之旅。由于雪峰山大致為南北走向,在平壩、丘陵地帶的稻作族群順山溝、河谷西遷云貴川,融入當地社會成為今苗、仫佬、白、納西等兄弟民族的先民之一;這些族群信仰民俗中祭祀的“梅山神”,還保存著古老的“獵神”神格,沒有所謂“梅山教”的說法。
融入當地社會成為今苗、仫佬、白、納西等兄弟民族的先民之一
沿山脈、山脊陸續南遷的旱作族群,則成為當今“嶺南”瑤族的主源;其中遷離較早、現散居于東南亞各地的瑤裔,記憶中的“梅山”是“祖山”;明代以后遷居桂北、桂東的瑤民,則不僅傳承有“祖山”和“獵神”的祭祀,民間師公和道公,還自稱為“梅山教”或“道教梅山派”。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學者認定其為“梅山教”或“瑤傳道教”,并追尋到古梅山核心區的新化、安化一帶調查;這些概念即被當地一些師公接受。他們也開始宣稱自己的教門就是“梅山教”。
記憶中的“梅山”是“祖山。”(資料圖 圖源網絡)
2003年,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一輯刊發陳子艾、李新吾的長篇調查報告,將在新化、安化一帶當代民間稱謂的“梅山教”表述為:“梅山教是指現存于古梅山峒區域民間并輻射于周邊地域乃至跨省、跨境外的一種自然神和祖先英雄神相交融的多神信仰,是深受道教正一派影響的介于自然宗教與人為宗教之間的準宗教。”“從現存狀況分析,梅山教的信徒主要是師公……除此以外,其信徒還有獵戶,放牛郎,看鴨人,漁夫,泥瓦匠,草藥郎中,水師,武師,甚至還有所謂‘學神打的’等” 。這樣的表述,是基于這些行業的從業者,只要是有師承的,普遍傳習有以“梅山啟教翻壇倒峒張五郎”為祖師的“梅山法術”,較為符合當時的民間信仰狀況。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