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醫明妃:犟驢子轉禍成福記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5-01 瀏覽次數:次
文/凝玄子
談允賢是中國古代四大(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女名醫之一。明代出生于醫學世家,其秉承家學,從十來歲時即“晝夜不輟”地攻讀各種醫學典籍、著作有《女醫雜言》一書傳于世。
“處眾人之所惡”:甘當三姑六婆
最近的熱播劇《女醫明妃傳》,講的就是一代名醫談允賢的故事。大明中期,程朱理學興盛,苛刻的禮教制度,讓女性的社會地位變得格外低下,貴族女子不得隨意拋頭露面,不得為官從醫,即便生病,也因男女大防,無法得到男性大夫的及時診治。就連少數從事接生和基礎醫療的平民女子,也被貶稱為‘三姑六婆’。”
三姑六婆一詞比喻不務正業的婦女。(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三姑六婆一詞比喻不務正業的婦女。“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尼姑是指廟里的女性,道姑是道觀里的女性,卦姑,專門給人占卜算卦的女性。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牙婆,舊時漢族民間以介紹人口買賣為業而從中牟利的婦女。媒婆,專門為男女說親事撮合雙方的婦女;師婆,又叫巫婆,以裝神弄鬼、畫符念咒的巫術作為生活來源的婦女;虔婆,指開設秦樓楚院、媒介色情交易的婦人;藥婆:“藥婆”是蠱藥婆的簡稱,利用藥物給人治病或加害他人;穩婆:是舊時民間以替產婦接生為業的人。
史料中記載的談允賢,的確是一代不折不扣的名女國醫,她出版了現知有關女醫最早的醫學著作《女醫雜言》,且以96歲高齡壽終。所以,她總歸是功成有道。我們需要讀取的是她的“道”究竟是怎樣的?
不拘一格,以“不仁”成就“至仁”
我們都知道“醫者仁心”,可是,到底“仁”的真義為何呢?《道德經》中涉及“仁”之定義的篇章,乃是“天地不仁章第五”。篇中提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對此,《道德經釋辭》解道:“天地,大生之仁;圣人,大化之仁。不仁者,無心于仁之謂也。天地無心而化成,至仁也。而言不仁者,謂其不私物也。圣人有心而無私,至仁也。而言不仁者,謂其不偏愛也。”由此我們看到,真正的“仁”,便是指“不私物”、“不偏愛”。那么,要找出談允賢的成功密碼,我們便可以以此為線索了。
給談允賢傳遞“仁”之心法的,當屬她的爺爺和王道士這兩位關鍵人物。
《女醫雜言·自序》(資料圖 圖源網絡)
《女醫雜言·自序》
在《女醫雜言·自序》中,談允賢提到自己的祖父(劇中為前太醫院院判談復。由于其曾祖父“贅同里世醫黃遇仙所”,故其祖父得家傳醫學,被封為正五品的“奉政大夫”,并“兼以醫鳴”)在其年幼時即指出其“甚聰慧,當不以尋常女紅拘,使習吾醫可也”,所以,允賢兒時所得到的教育,便已屬打破了男女性別界限的。這樣的早期教育,造就了她剛毅、果斷等偏男性類的屬性并未受到過多世俗的壓制。而或許這就是貫穿她一生的那份“犟”的根源所在罷。
劇中,當囚牢里的送飯婆(實為醫婆)用指甲、麻雀糞、蚯蚓等世間所謂“骯臟之物”摻在粥里,治好了允賢一心想醫治卻未能治好的一位將死之犯人后,便引得允賢誠心向其求教。其間,允賢便在話語間透露出了自己的傳承:“我爺爺以前就是太醫,我小的時候,他就跟我說,醫婆藥婆里面也有神醫,也有好人。他說,你們雖然沒有讀過醫書,但一身看病的本事,都是實打實練出來的。所以,我一直挺佩服你們的。”我們可以看到,允賢的爺爺雖為太醫,卻并不局限于“學院派”即自己的正規科班出身。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更沒有看不起民間的這些醫婆、藥婆,以自己的專業和高貴凌駕于她們之上。這樣的一份“不拘一格”,如同一顆健康的種子,帶著陽光而全面的基因,最終,在自己的孫女身上開出了燦爛的花。(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醫者父母心(資料圖 圖源網絡)
王道士傳遞心法的地方,則是他對允賢的那頓痛斥:“胃痛不是什么大病?!丫頭,你懂不懂這世上有句話,叫做‘醫者父母心’!一個人的醫術,不管是高或是低,他都要明白一個道理:感同身受!你覺得那天來的,是一個壯年男子,所以他的胃痛就可以忍一會兒,就不大要緊,要是換作是一個老太婆,或是一個小娃娃,你就覺得他可憐了是嗎?好,那我來問你,如果那個壯年男子是你的親哥哥,或是你的相公,再或者是你的親爹爹呢?你還覺得他的胃疼可以再忍一會兒,不大要緊是嗎?!”這樣一番話后,允賢在戲班的院子里靜思良久,跪了近一夜的光景。
醫者父母心
我們可以嘗試著去思考允賢這接近一夜的長時間里所悟出的道理。“醫者父母心”,其實傳遞出了兩個面向的沒有邊界:一,對待病患的沒有邊界。即對待任何一位患者,皆如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女一般,都是一樣的重要,無有任何區別;二,醫者本身的沒有邊界。既是“父母心”,就表示醫者須同時具備父心和母心,無論她自己是生為男兒身還是生為女兒身,她的內心都需要沒有性別的邊界。因為,若內心存有一絲關乎性別的邊界,在時代的限制下(不管那個時代是重男還是重女),她總會因性別障礙而受到相關的限制,又如何成就一位真正的醫者呢?(騰訊道學獨家稿件)
我們看到爺爺所給予的教育,一者,讓她可以不受性別限制發展自己較為完整的人格,二者,讓她在專業學習上不受對象限制。所以她向醫婆學,向惠民藥局的萬寧學,向王道士學,向太醫院的劉院判學,向蒙醫學……她的足跡走到哪里,她在醫術上的求學就走到哪里;而王道士傳遞給她的,則是作為一個醫者,除了自己的內在不受性別限制外,面對病患時亦不可受對象任何屬性的限制。所以她在永慶庵時治男又治女,治本國病患又治他國病患,被俘后,她甚至醫治敵國瓦剌的民眾。這兩份“不拘一格”,無論是其先天所有,還是屬后天所學,都深深地影響著她的人生路,也時時處處行使著“救民”甚至“救國”的功能。
化干戈為玉帛
但是,在那樣的時代,這樣的“不拘一格”,仍舊時時刻刻都會有將自己置于“處眾人之所惡”之極端境地的可能性。她畢竟是個女兒身,這是無法改變的。比如,“黃河毀堤”事件之后,允賢與惠民藥局的大夫們同在永慶閹醫治霍亂。前一天才被允賢治好,一心維護允賢的病患,在獲知治好自己的是個女性時,便在第二天發出惡言:“明明是個女的,還給我看病,還給我扎腿,真晦氣”、“俗話說得好,三姑六婆,就沒有一個好東西”。在這樣的情況下,犟驢子允賢仍舊無所畏懼地堅持著(“我是大夫我怕啥?!”),用雞屎白和地漿水醫治瓦剌太師也先,以及用三碗扁豆水治好一位男性的腹痛等等。在病患紛紛從惠民藥局的大夫們那里重新轉向允賢這邊時,允賢又對大家說道:“你們不用全來我這兒,我也不是什么神醫,地漿水、扁豆,都是醫書里面寫過的藥材,我能夠治好你們,惠民藥局的大夫一樣也能。”這樣的冷靜與大度,最終感化了惠民藥局那位因不服氣而暴露允賢女性身份的萬寧萬大夫。
談允賢與《女醫雜言》(資料圖 涂于網絡)
談允賢與《女醫雜言》
明代朱恩在“讀女醫雜言”中指出:“余聞醫家之說有曰:寧醫十男子,不醫一婦人。其所以苦于醫婦人者,非徒內外相膈,亦由性氣不同之故也。惟婦人醫婦人,則以己之性氣,度人之性氣,猶兵家所謂以夷攻夷,而無不克。”所謂“性氣”,指的便是性情脾氣。有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甚至現有的科學已證實男女的大腦結構都各不一樣。所以王道士所言醫者必具的“感同身受”,不僅在允賢的時代,即使在現代,也是男性醫生難以達到的。既然男女的性氣差別之大乃是先天造就,女性醫治女性,便也是先天賦予的優勢了。
“處眾人之所惡”,本是談允賢身處的那個時代對作為女性的她造成的一份極為明顯的“禍”,可是最終,這份“禍”卻反而成為成就她的“福”。這里呈現出的,乃是道家“世法轉身”的智慧。對此,我們可以分三步來說明:第一步,生為女兒身,故是女兒身,這一現實狀況不可改變;第二步,“世法轉身,本無有法,世法與出世法,只在一心”,“夫順中用逆,萬法皈依無法”(文出《龍門心法》“清凈身心”章)。故雖生為女兒身,“世法轉身”卻可無男亦無女,故女兒身之障礙破矣;第三步,“逆中隨順,一法散為萬法”。性別之邊界既打破,便從此無有任何限制,所以再轉過身去,其女兒身便不僅不成障礙,反成其最大的方便了。
“處眾人之所惡”(資料圖 圖源網絡)
《女醫明妃傳》還在繼續播出,允賢作為醫者的“父母心”,已在迄今為止的劇集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且展現她剛強的一面居多。比如,她為祖父的冤案平反、主導瘟疫的醫治、作為軍醫上戰場并被俘等。只是,她身為一位女性的柔美的內心世界,我們還未看到相應的劇情。因為,既然“女性”是最終成就她的方便法,那屬于“女性”之內心世界的成長與完整,便是我們接下來需要關注的。畢竟,從科學的角度而言,只有一顆完整的女人心,才能夠具備真正意義上對女性的體解而非只是簡單的理解。“先治身,繼治心,終治性命,而統括之曰醫”,乃是純陽呂祖師在《醫道還原》的自序中就指出來的。我們這位不僅擅長治身,且擅長治心的一代女名醫談允賢,一定還有一段未盡的成長之路。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凝玄子,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