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侍宴》 看皇宮里的元宵節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5-01 瀏覽次數:次
古詩欣賞
上元侍宴
宋 蘇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
群臣侍宴(資料圖:圖源網絡)
注解
1.這首詩原名《正月十四夜扈從端門觀燈三絕》。
2.上元:元宵節。
3.淡月疏星:地上花燈如海,燈火輝煌。所以雖是將近十五月圓之時,月光也顯得淡淡的了,星星似乎也不多。
4.建章:漢武帝時所建的宮殿,詩中常用來代指皇宮中的殿宇。
建章宮(資料圖:圖源網絡)
5.鵠立:鵠即天鵝,立姿端正,這里形容大臣們站得很整齊,態度很嚴肅。
5.通明殿:本是玉皇大帝宮殿名,這里指皇家宮殿。
6.紅云:大臣身著紅衣,故云。
譯文
首句“談月疏星繞建章”描繪出仙境般的宮殿外觀:淡淡的月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閃爍,巍娥的宮殿在它們的環繞下,恍若天上宮闕,縹緲猶如仙境,照映著雄偉的建章宮。月謂“淡”,星謂“疏”,有兩重含義。
一是實寫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圓,群星自然隱爍稀疏,不可能繁星滿天。而時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會象八月十五皓月當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時令;二是要使月和星與建章(宮殿)構成一組完整意象。詩人用了個“繞”字點明宮為主,星月為賓的關系,為全詩定下了飄飄若仙的基調。同時,也以宮殿與星月的關系來暗示君臣關系,從而為詩的最后兩句實寫埋下伏筆。
次句“仙風吹下御爐香”承上而來,將上句創造的氣氛坐實為仙境。寫宮殿內景:似是天上宮闕,陣陣仙界之風吹過,吹送著御爐前的裊裊香煙,使偌大的皇宮清香流蕩。詩人以馥郁香氣的到來,暗示了皇帝即將駕臨。
三句“侍臣鵠立通明殿”,照應詩題“待宴”。寫侍宴的群臣像鴻鴿一樣,引頸肅立,宮殿滿堂生輝,氣氛莊嚴而祥和。此時,群臣們靜立恭候皇帝駕臨,但詩人此時已猶如置身仙境、浮想聯翩。
“鵠”,一說指天鵝,一說為鶴。這里應理解為鶴。因為不僅鶴立與鵠立是同義詞,而且更重要的是釋成鶴更增強了仙界的氣氛。鶴在古人看來是仙鳥,稱為仙鶴,認為它們是神仙的座騎。在詩人眼中,此時群臣們象仙鶴一膠引頸挺立,靜待主人的騎乘。
“通明殿”,表面上指舉行宴會的宮殿燈火通明,金碧輝煌,而實際雙關天上玉帝的宮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徹,故為通明殿。” (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誤明星保留傳》)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天界氣氛。
元宵節燈火通明(資料圖:圖源網絡)
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圍繞在建章宮,皇宮的氣象猶如仙境一般,香煙繚繞。文武百官畢恭畢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架到,這場景,聯想到天界玉皇大帝的巡游三界的威儀。現在的天子的排場也像玉帝一樣,文武百官身著紅色朝服站立在朝堂上,隨皇帝身后出游,就像一朵朵紅云捧著玉帝出行一樣。
上元節
每年的正月十五,既是民俗文化中的元宵節,又是道教文化中的上元節。道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相互融合,交匯出獨有的“過十五”文化。
農歷正月十五之所以稱為上元節,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道教經義《云笈七簽》中云:“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氣,后成人倫,長養萬物。”
漢末 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天官喜樂,故元宵節要點燈。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網絡資料整理發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