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反將坤德成——記張大千再傳弟子吳嗣坤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fā)布日期:2017-05-01 瀏覽次數(shù):次
“無心”反將“坤德”成
文/凝玄子
筆者按:《龍門心法》“求師問道”篇提示我們,“真師不少,弟子頗多!氵@六根所受,都有真師。假如耳聞善言,你若依此善說,實實心服,這耳根,便為引進師了,這善說,便為傳道師了。其余五根,亦復如是!彼裕覀儚耐庠谑澜绔@取的任何屬性為“善”的信息,都可以成就我們。它們的來源,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器物。這,就是“學無常師,惟道為師”的深刻含義了。
吳嗣坤,張大千再傳弟子,四川東方張大千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玄同社(青羊宮老莊書院青年團)藝術組社員。
欲提筆寫吳嗣坤老師時,發(fā)現(xiàn)原是想說卻又無話可說的。那種感覺,就像一個和你有著同樣呼吸節(jié)奏的人坐在身旁,唯余當下的世界裡,實全無一絲概念。
后來,在問及吳老師何以選擇繼承中國傳統(tǒng)繪畫之古法時,才知道乃是同樣的因由。畢竟,在與古法從相應、模仿、繼承到一定程度的自由、創(chuàng)造,吳老師與古法二者,業(yè)已具備相似的氣息了。吳老師說,一開始看到古法繪製出來的作品,第一感覺便是“很舒服”、“很自然”,那是一份零距離帶來的意義,合乎正宗的美的意義。
玄珠無心:通向正宗之美的大前提
吳嗣坤作品之青綠山水
只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古法之美,畢竟只有與古法本身相通的文化屬性才能真實并正確地呼應。故若是其心不純,便不過是通過不純的心眼和有色的角度來考察這份美罷了。這樣的心眼與角度,定不會具備能力看到古法的本質之處。所以,毋寧說,從吳老師與古法第一次相遇的那份“相應”裡,我們便已經可以讀出“無心恰恰用”的奧義了。
而據(jù)吳老師說,保持“無心”或者說一顆純粹的心,對于畫家而言是無比重要的。幸運的是,形而下的部分,諸如畫廊的運營、畫展的策劃、對外的聯(lián)絡等,都有相應的可靠之人替吳老師打理。由此,吳老師與社會的經濟系統(tǒng)便可以保持一個健康的距離。也正是這樣健康的距離,才得以讓吳老師的內心保持著健康、純粹與活潑、靈動。
吳嗣坤畫作
只是“無心”何以重要?它的同義詞有哪些?在道家的理論中,“無心”之原意即是“真心”、“童心”,“復歸于嬰兒”、“返璞歸真”之說,都是指出具有、保持、回歸心靈之真純,方才可以成就人性人格的自然美。也只有在這樣的人性人格基礎上,才可以呼應并表現(xiàn)出健康、正確、正宗的無極之美。
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摯的《童心說》有言:“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喝可失也?”耶穌也曾提出:“小孩子在天國裡是最大的!痹炀瓦@份“最大”的,便是孩子的那顆童稚之心。因其“無心”,所以“純粹”并“完好”;又因其“無知”,所以“無染”并“無雜”。老子的“老兒不老”,不過也是同樣的含義。
故此,任何時候,當你一眼望進吳老師的雙眸,都會輕易地看到那個孩童:他會自顧自地開懷大笑,在山水之間肆意奔跑,會仰望云卷云舒,靜靜地觀花聽鳥,他沒有是非沒有偏好,用自己訴說著真正的美好。
“二而一”的追尋:既“美”且“用”
吳老師與另外兩位藝術家合作制作的紫砂壺
問及吳老師何以著眼于藝術衍生品的打造,吳老師只給了三個字——“接地氣”。而我,卻從這三個字裡聽到了吳老師對“美”的追尋之同時的那份對“用”的同等的追尋。在這份“二而一”的追尋裡,沒有身為藝術家的格調的降低,只有一份閃爍著陽光、健康、適宜、全面的生命之美。
于是,我想起與吳老師相識后長達七年的相處——我們一起吃過飯,喝過茶,那是一些完全生活化的交互,甚至不曾涉及書畫藝術的交流。在我的所有印象裡,不論在場幾人,吳老師也向來不是那個主講之人,他總是那個最為沉靜并柔和的人,無有一時的高喊、玄談甚至自視為長者的告誡——他是最沒有距離感的前輩,卻又未曾如師如父,反是如兄弟手足。
只是,在最近的一次喝茶中,由于我個人知識上的需求,與吳老師有了第一次較為正式的談話。在不足兩小時的對話中,吳老師反復強調藝術與生活不可分割,反復強調藝術的來源從來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問及與手工藝者的合作,吳老師說道:“手工藝品更多在實用性方面來體現(xiàn),并兼具一定的審美,書畫則更多在精神方面。書畫與手工藝合作,是‘美’與‘用’的結合,它可以使手工藝多一個看點,也可以讓書畫多一種呈現(xiàn)美的形式。”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我的道家?guī)煾父挛业陌硕五\動作時,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那些動作相較以前所學是那樣優(yōu)美。但在我一再鬧騰著“好漂亮”時,師父卻反復給我把話打回來:“好看啥?這樣才有用!”經由與吳老師的談話,我幡然明白,“用”與“美”,根本就是一體的。
在紫砂壺的圖案——吳老師的自畫像(見配圖)上,我看到了屬于吳老師的那份超越技術的某種自由,那是通過反復、勤勞、努力的結果,是一種在個人畫家身上難得的自由筆調?此祁H為簡單的幾筆線條,卻是流暢并自然的,并且輕易地表達出了紋樣的精髓。有趣的是,通過這種寫意而非工筆手法繪製出來的人兒呈現(xiàn)在紫砂壺壺面上,倒令紫砂壺顯得更加親切而實在了。小人兒靜坐觀香,卻是活靈活現(xiàn)“萌萌噠”。寫意小人兒之于器物,如同對聯(lián)楹聯(lián)之于亭臺,魂魄相依,動靜相倚。這份陰陽平衡的自然之美,讓人在與它相處的時空裡得以放鬆,得以休憩!懊馈薄ⅰ坝谩苯Y合的美好,大概不過如此罷。
美術與工藝的結合:一個真正的合作的世界
吳老師指出,紫砂壺這種作品是需要包括自己在內的三個專業(yè)方向的老師一起合作的,也就是書畫家、製作壺的手藝人和篆刻家。而這樣的作品,需要參與的三個人具備“整體性”的考量,包括所有的材料、素材、工藝。比如對于紫砂壺來說,由于紫砂相關之茶文化(紫砂壺多用在功夫茶領域,故并非“油鹽醬醋茶”的“茶”,而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乃屬雅事,繪製于壺上之物自然要考慮比較素雅的素材,方才能與器物的實用性良好結合。同時,為了保持與篆刻老師的同步,其構圖須盡量簡單,“炫技”在此便并無空間可言了!拔覀冊诤献鞯臅r候必然要考慮到這一系列的因素,相互溝通。在認可并尊重彼此的專業(yè)度基礎之上,不極端推崇個人的角度”,吳老師這樣說道。
三位藝術家在包裝上的署名
我看到,在這樣的“結合”裡,有著一份“社會之美”。它來自于友愛和協(xié)作,在共同目的之下的相互支持、相互幫助乃至彼此鼓勵、共同成長。如同吳老師強調的“不可極端”,便是代表著它的實現(xiàn)需要拋離“個性”,否則,就會對美造成傷害。“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孤立的作品其實是無法成為美的作品的。“古法”中遍布著這樣的智慧,雖看似以各種規(guī)則而現(xiàn),卻無一不是對自然的皈依,無一不是“道法自然”的大智。而正宗的美,也就是在這裡實現(xiàn)了它從播種、開花到結果的一生。
尤喜親近山水的吳老師,最喜愛繪制的便是山水了。吳老師說,山水包括了一種信仰和禪意,可以表達一個人的胸襟、胸懷和氣度。我似乎看到,那個常年行走在山水之間,于其中汲取元素與靈感的吳老師,一步步誠心、專心并潛心地沿著張大千先生“師古人、師近人、師萬物、師造化”的心路及行路,一點一點為我們開啟并傳遞著那份突破時空、萬劫不毀的東方美,和其中蘊含著的不變的法則——來自東方的古老智慧。
吳嗣坤,又名吳為。1963年4月出生于成都,16歲即隨著名畫家大風堂弟子謝臨風、肖建初先生學習繪畫,后隨張大千弟子王永年、龍國屏習畫,為張大千再傳弟子。其作品重視傳統(tǒng)筆法,直追大風堂風格,F(xiàn)為四川東方張大千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巴蜀書畫院副院長、美國舊金山中華藝術學會會員、張大千紀念館特聘畫師、四川張大千學院特聘教授,其作品多次在國家級活動獲獎,全國及北美巡展獲得好評,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2013年其作品“黃山云!庇缮裰凼栵w船搭載升太空。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作者:凝玄子 騰訊道學專欄作家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