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碑傳奇(一):禹王碑是大禹樹立的嗎?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4-29 瀏覽次數:次
禹王碑,坐落于衡陽市衡山縣,最早發現于衡山岣嶁峰,又稱岣嶁碑,與黃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護界譽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禹王碑鐫石崖壁,寬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書“右帝禹制”。字體蒼古難辨,郭沫若花三年,僅識三字。有謂蝌蚪文,有謂鳥篆。系宋嘉定年間摹刻于此。1935年建石亭護之,亭側有清歐陽正煥書“大觀”石刻,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王碑(資料圖 圖源網絡)
碑文記述和歌頌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為一塊功德碑,其實此碑是宋代時人們從南岳衡山拓來的復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還在南岳衡山,韓愈、劉禹錫賦詩歌詠,被稱為南岳衡山的“鎮山之寶”。
關于禹碑的由來,有多種傳說:
其一,大禹治水,刻石銘志:
《湖南通史·古代卷》記載: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南抵蒼梧,即寧遠九嶷山下。登南岳衡山,于此處殺白馬祭天,仰天長嘯,夢繡衣童子,授金簡玉文,禹按其文治水,于是刻石以銘志,表示治水的決心。是石即為后人所說的衡山禹碑。
其二,禹治水成功,立碑紀德:
相傳四千年前,神州洪水滔天,舜囚鯀,命禹治水。禹帶領百姓奮斗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后來到南岳衡山,夢見蒼水使者,在仙翁的指點下獲金簡玉文,按其道征服洪水,疏通湘、資、沅、澧等九條河流潮宗于海。衡陽先民對禹萬分感激,要求立碑為禹記功,禹謙讓,不答應。先民執意要立,禹說:“我得金簡玉文天書,才能治好水患,要立碑,仍天書文字。”百姓不得認,于是先民將禹提供的77字刻在衡山云密峰下水繞石壇之上。
大禹(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其三,越王朱勾碑:
浙江曹錦炎考定為越王勾踐之孫朱勾聯合四族部落打敗楚國后,在南岳衡山立盟約而刻下此碑。
其四,衡山民間傳說:
傳說舜帝時候,洪水滔天,舜帝就命鯀去治水,鯀采用塞填的治水方法,不但沒有把洪水治服,反而造成更大的災難,舜帝就把鯀殺了。鯀的兒子禹長大后,舜帝見他品德高尚,聰明能干,就命大禹去治水。起初大禹采用其父填塞的辦法,經過一段時間后,才知道填塞的辦法錯了。于是便歷諸異域,為治水求賢。他東從博木之地至黑齒之國,西從三危之國至一臂三面之鄉;南從交趾孫樸續禍之國到不死之鄉,北從令正之國到積水積石之山。還派了太章和豎亥步量大地。他的皮膚曬得黎黑,腳也走跛了。
大禹不但走遍四方大地,還翻閱了很多書。后來他從《黃帝中經》中得知,在九嶷東南天柱,號曰宛委(即南岳衡山)的地方,黃帝曾在這里藏有金簡玉文,內有治水之道,便來到南岳衡山,殺白馬以祭山岳。可南岳七十二峰,盤亙八百里,這金簡玉文,到底藏在哪座山峰?大禹不分天晴落雨,每日從這峰跑到那峰,沒日沒夜地進行尋找。
一日,大禹爬山勞累,枕石而睡,夢見玄夷蒼水使者。使者告之:“想得到金簡玉文,到黃帝巖頂,頂上有一盤石,鑿石可得書。”大禹醒來后,按使者吩咐,齋戒沐浴,登上山峰,果見一盤石,鑿開盤石,便得寶書。大禹按書中治水之道,該湮則湮,該疏則疏。果然把洪水治理好了。大禹治理好洪水后,把金簡玉文送還南岳山,藏金簡玉文的山峰,就是現在南天門下的金簡峰。
大禹在南岳衡山期間,留下了許多勝跡。他殺白馬祭山岳的地方叫殺馬沖。巾紫峰上的紫金臺是他遙祭舜帝之所。南岳祝圣寺,原稱清冷宮,是他為崇祀舜帝所建。宮后有他親手所植的柏樹,叫禹柏。云密峰下休憩的地方叫大禹巖,大禹巖下有紀念其治水功德的禹碑。禹碑是我國最古的一塊碑文。后人還在大廟御樓中豎起了一塊刻著“功高神禹”的大石碑,以紀念大禹的業績。
(本文由騰訊道學搜集網絡資料整理編輯,不代表本站立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