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沒有“圍墻”的圖書館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17 瀏覽次數:次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走近浦東圖書館,心中盤旋的,一直就是這句話。這座形如“書柜”的建筑,更像一塊沒有“圍墻”、為人們眷戀的精神高地。正如浦東圖書館館長張偉所言,圖書館,越來越成為人類精神的神圣歸宿、安頓心靈的場所。
沒有“圍墻”:不用辦證,來了就能閱讀
2010年10月22日,浦東圖書館新館在前程路靠近錦繡路正式開館。這片“錦繡前程”之地當時還有點荒涼,如今,已成為人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文化新地標,2013年獲得全國“全民閱讀先進單位”稱號。
“我每周來4天,每天泡六七個小時。”讀者王建忠有點不好意思地承認。他家住浦西,之所以不畏路途遙遠也要來浦東圖書館,是因為“這里環境好,服務配套好,閱讀氛圍好”。
第一回來浦東圖書館的讀者,總會驚訝于這座美麗建筑的“不設防”:從地下室到頂樓,不需要出示任何證件,隨處隨時都能坐下閱讀。只有需要借書走出圖書館時,才需要憑有效證件辦理借書證。事實上,讀者還可憑第二代身份證開通自助借還書服務,無需辦理借書卡。
“我們圖書館的原則,就是最大程度地信任讀者、服務讀者。”圖書館物業經理殷國興介紹說,除特殊要求外,各個分區之間無硬性隔斷,書架與閱覽桌椅就近安排,方便讀者自由取閱書籍。他們把建筑中陽光最好、視線最開闊的部分,全部留給了讀者。“你看,我們主要的閱讀空間,都在落地窗邊兩層挑高區域內。在這里閱讀,根本不會感覺壓抑。周末時讀者更多,有的干脆就坐在樓梯上捧著書讀。”讀書讀累了,還可以到挑空的空中花園徜徉休息。
圖書館的3000個閱覽座位全部配有感應臺燈和電源插座,讀者可以將自己的書和電腦帶進來閱讀。數據顯示,圖書館現有紙質藏書290萬冊,可外借圖書110萬冊,日均接待讀者超1萬人次,最多的一天,設計容納6000人的這里,足足來了2.6萬名讀者。
37歲的白領蔣先生,正帶著自己的電腦坐在圖書館里工作,他說,自己很愛來浦東圖書館,“待一天都可以,這里設施一流,有電源,有無線網絡,自助借書不用排隊,又十分安靜。”浦東圖書館全館沒有任何收費項目,即便復印服務,也僅收取成本費。
“進入圖書館,我們佇立在千百條道路的交叉點上。有的路通往無邊的海洋,有的路通往綿延的山脈,有的路向幽深的心底伸展。不管你朝哪個方向奔跑,都不會遇到障礙。”詩人泰戈爾對圖書館的感想,似乎變成了現實。
沒有“圍墻”:開放辦館,資源共享
政府下大力氣花大手筆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如何讓設施一流的文化場館真正物盡其用,發揮出引領公共文化的作用?
有一個事例,或許能看出浦東圖書館在軟件建設中的開創精神。
五樓參考閱覽區有十幾個書架標有“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的字樣,上面都是珍貴專業書籍。這些書,原來竟來自與浦東圖書館一路之隔的鄰居——中國浦東干部學院。2010年12月,干部學院與浦東圖書館簽約共建。2011年3月8日,干部學院就將自家圖書館的中文館藏近5萬冊珍貴專業書籍圖書搬到了圖書館這個“大書柜”里。
除書庫外,雙方還在專題講座、音樂會、報告廳、體育場館等文化軟硬件設施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自2012年起,干部學院開展“專家教授讀者咨詢活動”,每逢周二、三、四都會安排人員利用中午1小時休息時間,來到圖書館為普通讀者提供閱讀指導。此外,雙方還共建“發展戰略情報研究中心”,合作編撰《上海自貿區每周動態》輿情分析報告和《上海自貿區信息簡報》,為政府重大發展戰略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今天這個時代,一個單位單打獨斗,資源再多都是有限的。只有跨界分享、交融、聯合才有力量。”張偉感慨。
高嫁接,橫聯誼,廣輻射,浦東圖書館還加強與上海電視臺、上海市作協等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出了浦東文化講壇、浦東圖書館學術論壇、浦東人文藝術展等系列活動,余秋雨、葛劍雄、錢文忠、周國平、鮑鵬山等一批著名學者紛紛登上公益性、大眾化、無門檻的浦東文化講壇。
沒有“圍墻”:創新理念,應對數字時代
在數字時代來臨的當下,常有人思索今日圖書館存在的價值。
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公共圖書館房屋建筑面積達到900萬平方米,比2000年增長50.5%,但與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最快歷史時期相對應的,是我國國民閱讀率相對偏低。
如何找到圖書館在新的社會、經濟、科技環境下的價值定位和發展路徑?張偉說:“我堅持認為,圖書館的功能需要重新認識和重組,對社會的文化引領是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所在。過去說起圖書館,就是一個放書架的物理空間,被動的、單一的、以書為主的定位。時代發展到今天,圖書館一定要轉型,從重‘書’走向重‘人’,從重‘藏’轉向重‘用’,從被動轉為主動。”
與傳統圖書館服務不同,浦東圖書館注重需求導向,密切關注讀者的情感和需求,營造“第二起居室”的生活氛圍,追求圖書館的人性化、生活化。圖書館設有咖啡廳、餐廳和面包房,推出了各種主題講座、展覽、電影、讀書等活動,無論什么年齡、性別、職業的讀者,總能在浦東圖書館找到需要的課程資源與精神資源。這里儼然成為他們的第三度空間,讀者可以一整天都在這里享受閱讀的愜意。
正因如此,不同于不少公共圖書館中老年讀者居多的現狀,浦東圖書館的讀者群中,中青年讀者是主流。“推廣全民閱讀,滿足讀者的多元閱讀需求,不是多買些書就是可以了,而是要主動修為,和社會各界建立廣泛聯系。浦東圖書館一年上百場講座,美國迪士尼公司志愿者來這里教孩子英語,臺灣作家來這里‘故事媽媽講故事’,上海作家協會的作家來這里教你作文,還有少兒讀國學活動等,活動內容這么多,形式這么活,能不吸引更多讀者來嗎?”張偉介紹。
36歲的朱俊和朋友們輪流帶孩子來浦東圖書館。這里有專門的少兒閱讀樓層,色彩絢爛,桌椅板凳無不童趣十足。“我去過全國各地十多個圖書館,浦東圖書館是我最喜歡的。硬件的現代化當然是很好,但它更吸引我的,是這里就跟我們家庭的書房一樣,席地而坐,自由自在,溫馨溫暖。”
錢穆先生在《文化學大義》中寫道:“一切問題都從文化問題產生,也都該從文化問題來求解決。”張偉認為,中國在發展中一直缺乏系統的文化戰略設計和建設。“傳統的東西一直在被解構,但是新的東西卻沒有建構。圖書館的價值就是為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建構提供精神和文化的養料,所以本質上是一個教育機構,從事的是社會教育。圖書館就是要通過引導讀書,培育社會的主流文化。”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