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海峽兩岸媽祖信眾祈福行” 參拜錦州天后宮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7-12 瀏覽次數:次
和平鐘鎮,國泰民安。由臺灣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陸炳文帶領的“2015海峽兩岸媽祖信眾祈福行”一行10月1日到達大陸沿海最北端的媽祖廟——遼寧省錦州天后宮,祈福行信眾一行從臺灣千里迢迢來此,為了紀念孫中山首赴臺灣參拜媽祖115周年。
錦州天后宮
祭拜媽祖
合影留念
和平鐘鎮,國泰民安。由臺灣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陸炳文帶領的“2015海峽兩岸媽祖信眾祈福行”一行10月1日到達大陸沿海最北端的媽祖廟——遼寧省錦州天后宮,祈福行信眾一行從臺灣千里迢迢來此,為了紀念孫中山首赴臺灣參拜媽祖115周年。而宮廟方面接待的上一批臺灣信眾,是去年8月下旬舉行慶典時,迎請臺中大甲鎮瀾宮、嘉義新港奉天宮、高雄內門順賢宮媽祖分靈神像,如今這三尊媽祖圣像,均安座于神龕前神桌上,散發出和平女神大愛精神,已經成為連接兩岸信眾,共擁的交流橋梁和文化紐帶。
遼寧省錦州天后宮管委會副主任劉振陸向陸炳文介紹說,錦州天后宮又名天后行宮,地址古塔區北三里1號,位于錦州市老城北街古塔公園內,與著名的廣濟寺西鄰,亦屬廣濟寺古建筑群院內,院前樹立有錦州廣濟寺塔,宮內則長年供奉著天后娘娘即媽祖神,四周囲古樹枝繁葉茂,媽祖像前更是香火不斷。本宮始建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是目前國內最北的天后行宮,也稱為“三江會館”,最初系由來錦經商的江、浙、閩三省商賈集資修建的。面向天后宮正殿右側,所懸掛的這座古老銅鐘很有歷史,從銘文上看便知也是由江、浙、閩眾商公助,委請姑蘇甘受天鑄造,于嘉慶十年捐給本宮,和平鐘鎮宮,護佑國泰民安,現為重點文物被保護著,稍早還曾仿制一座小號銅鐘,贈送給湄洲祖廟惠存;歷來宮內珍藏歷史文物不少,除了常設“媽祖文化展”之外,我們尚兼管錦州市博物館,里面辦的展覽就是屬于綜合性的。
天后宮大殿內,同時供奉媽祖神、以及四海龍王塑像,但是主神仍然是天后?滴跏拍(公元1680年)海戰獲勝,大清統一了臺灣,被認為是天妃佑助,遂重修了天妃宮,并晉封天妃為天后,媽祖廟最后晉封為天后宮;后世又多次維修和擴建,現在的建筑均是清光緒十年所建。隨著海運和漁業的發展,媽祖被奉為東南亞地區的海上保護神,成為世界性的民間海神信仰。海神娘娘北巡,蒞臨錦州市有兩個“落腳點”:一是筆架山上的王母宮;二是西?诔幣_山上的天后宮。西?诔幣_山上的天后宮也是三江會館建的,內設有戲樓,每年還要給海神娘娘演一兩次酬神戲。
據悉,遼寧歷史文化名城沈陽市,現有一條以天后宮命名的著名街道,此即天后宮路,位于沈陽大東區西部,西段跨沈河區。該街道始辟于清代,曾分段命名為西橫街、東橫街、望北樓西胡同等。1957年,沈陽有關部門在規劃全市街路地名時,即以清代此地曾建有一座天后宮,命名為天后宮路沿用至今。今天的沈陽二十六中學,即為原天后宮遺址,面積達20多畝,由此可見,天后媽祖在東北地區,地位崇高,影響深遠。根據《奉天通志》書載:“天后宮在地載關山(小北關)三皇廟西,清乾隆年建。為閩江會館”。又據《沈陽市志》 (卷十六宗教)記載:“天后宮,創建于清乾隆四十七(1782)年,位于大東區小北街,創建人為福建旅沈商人陳應龍,住持周宗岐,其用途為伙居道,居此住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