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的研究進展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03 瀏覽次數:次
楊世林 蘭進 徐錦堂 摘要:概述了天麻生活史和栽培生產的研究進展,及天麻化學、藥理研究和臨床應用的現狀,提出了天麻研究開發利用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天麻 生活史 化學 藥理▲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是一種名貴中藥,具有平肝息風、止痙之功效。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天麻還具有增智、健腦、延緩衰老的作用,對老年性癡呆癥有一定的療效[1,2]。天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筆者僅對天麻的研究作一概略回顧。 1、天麻生活史 天麻屬蘭科(orchidaceae)非自養型植物,沒有根和綠葉,所以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自養。天麻種子無胚乳及其它營養儲備,僅由胚及種皮構成,胚組織無器官分化。早在1911年,日本學者kusano報道:天麻賴以生存的營養物質是靠消化侵染的蜜環菌獲得的,天麻與蜜環菌是一種共生關系。多年來,許多學者對天麻的生長發育進行了大量研究[3,4]。徐錦堂先生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并分離出紫萁小菇等種子萌發菌[5]。萌發菌的分離成功,使人們充分認識了天麻由種子萌發到新的種子成熟生長變化的全過程,即天麻完成生活史的全過程是靠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真菌供給營養[6]。天麻種子萌發靠紫萁小菇等種子萌發菌供給營養,發芽后的原球莖靠同化蜜環菌才能正常生長,但是,研究發現蜜環菌對天麻種子萌發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借助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對天麻與真菌相互作用的形態與解剖進行了大量觀察研究工作,揭示了天麻種胚被紫萁小菇侵染后的萌發動態,以及蜜環菌侵染原球莖、營養繁殖莖后細胞結構的變化[7,8]。還利用放射性自顯影技術,從物質相互交流同化產物的運輸途徑方面,進一步觀察到標記的紫萁小菇僅由天麻胚柄狀細胞侵入胚體,種胚萌發過程中主要是通過細胞壁及胞間連絲運送營養,形成? “養生主”網站 大量的研究從理論上闡明了天麻與真菌營養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共生關系,進一步揭開了天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為天麻栽培生產奠定了理論基礎。 2、栽培研究 天麻一直依靠采挖野生資源供藥用,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60年代初,開始采用野生蜜環菌、天麻和木材三者同時種在一穴內的栽培方法即三下窩栽培法,但這種栽培方法產量低、生產周期長;70年代以后,天麻栽培研究迅速開展,特別是天麻有性繁殖技術的成功使天麻栽培生產有了新的突破,改進為活動菌材伴栽法,這種栽培方法縮短了生長周期,但是培養菌材與栽培天麻脫節;經過進一步研究改進為固定菌材栽培法,這種栽培方法既增加了產量又節約菌材。活動菌材法比三下窩栽培法增產2.18倍,固定菌材法比活動菌材法增產1.7倍。 隨著研究的深入,栽培技術不斷改進。栽培生產中用改善或補充營養條件的方法,如換土、換菌材、添加樹葉等,對天麻和蜜環菌的生長有利,可以持續獲得高產。此外,用特定的電磁波輻照種麻(tdp)進行人工栽培,試驗證明應用tdp對提高天麻產量和質量有明顯的作用[12]。 天麻同化營養方式特殊,在高等植物中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異養型植物。在天麻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主要依靠蜜環菌提供營養,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所以,蜜環菌是決定天麻栽培生產的關鍵。對蜜環菌培養方法、木材選擇以及純菌種培養與應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13,14],研究結果顯示:許多種樹木均可作為栽培天麻的菌材,并不僅限于小葉青杠樹,但不同種菌材栽培天麻,天麻苷含量有較大差異。研究還發現可以在林間栽種天麻,利用小雜木間伐材,不與糧爭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養生主”網站
根據各地的具體條件,不少地區在尋找新的栽培途徑。如利用地下室、人防工程、地洞等栽培天麻,取得了一定經驗和效果。隨著天麻箱栽技術等集約化栽培方式的推廣,天麻栽培生產不再受地區自然環境因素的限制,不受場地和土質的限制,易于控制溫度、濕度,擴大了天麻生產范圍。 用種子繁殖天麻是培育種栽,解決大面積生產種源、防止品種退化以及進行良種定向培育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天麻有性繁殖獲得成功,對天麻有性繁殖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菌帶須根菌床法、樹葉菌床法等,其中,有性繁殖樹葉菌床法,解決了天麻栽培中退化的問題,這種栽培技術應用于生產,使種子發芽率提高到30%左右,播種半年最高穴產量達到3.5 kg,取得了顯著效果。此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二等發明獎,這種栽培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進行了天麻雜交育種研究,天麻雜種優勢利用試驗結果顯示,天麻類型間雜交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 3、化學成分 50年代,從天麻中分離得到香莢蘭醇;70年代以后,用石油醚和70%乙醇從天麻提取物中分離得到8個成分,根據光譜分析、衍生物制備和苦杏仁酶水解確定為:天麻素、對羥基苯甲醇、β-谷甾醇、蔗糖、d-葡萄糖苷、檸檬酸、對稱單甲酯及棕櫚酸。另外,從天麻的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7個成分,根據紅外光譜、核磁共振譜、質譜分析及衍生物制備證明,除與石油醚和70%乙醇提取的前4種化合物相同外,其它3種為琥珀酸、對羥基苯甲酸、1,4-二取代芳環化合物。試驗證明天麻素即對羥甲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為天麻的主要成分。在對新鮮天麻的成分分析中,從乙醚和正丁醇的抽提物中,經硅膠柱層析得到9種酚性成分,經鑒定分別為:天麻素、對羥基苯甲醇、對羥基苯甲醛、3,4-二羥基苯甲醛、4,4?-二羥基二苯基甲烷、對羥芐基乙基醚、三[4-(β-d-吡喃葡萄糖氧)芐基]檸檬酸酯和4,4?-二羥基二芐基化合物和4-乙氧甲苯基4?-羥芐基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