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市場化的嬗變新路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16 瀏覽次數:次
文化產業展會在我國走過了迅猛發展的10年。如何轉型升級,已成待破瓶頸。
6年文博會,已成為橫跨兩岸最重要的文化博覽盛會和兩岸文化產業對接的重要平臺。對其而言,如何更好地發揮區位優勢,為海峽兩岸文化產業的發展服務,已成為時下最重要的歷史使命。
如何推動展會向市場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如何做好服務和扶持工作,使文化產業展會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繼續成長壯大?
昨日,第七屆文博會落幕,卻為我們留下了其努力探路轉型升級的印記。
做深專業 做精特色
本屆文博會首次取消省內各設區市及省直有關部門的主題形象展,而在政府組展比例較上屆大幅降低和提高臺灣展商參展門檻的情況下,展位入駐卻有增無減。其中,工藝藝術板塊展區面積為上屆的3倍,總數為全國同類型文博會之冠。
文博會工藝展商近800家,其中臺灣超三分之一。而“中華工藝精品獎”作為兩岸工藝最高級別獎項,本屆征集到1000余件精品,為去年的3倍。
“今年文博會與往屆相比,專業化特色更突出。”廈門海峽兩岸文化藝術品投資運營中心負責人楊衛東說,本屆展出的工藝精品規模、質量均大幅提高,有工藝美術大省福建文化產業資源優勢的支撐,再整合兩岸資源,展會的專業性就凸顯了。
得益于文博會,該公司采購到臺灣5位頂級大師的作品,還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洽談,準備引進臺灣2-3家文創類大品牌到大陸,進行系統研發、生產、行銷,構建產業鏈。
南昌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文化產業處處長朱宇率10多位藝術家攜作參展。他感慨:文博會涌現各地,有的卻淪為“文化大集”,難以凸顯文化產業的最新成果,而這里的展會內容專業,特色獨具,橫跨海峽。
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總策展人石振弘表示,作為文化產業綜合性展覽交易平臺,我們的文博會將致力于突顯專業特色,做精做深專業領域,提高市場化水平。
集結場、交易場、對接高地
展會市場化程度取決于參展商、采購商以及展會的運作模式。本屆文博會創新運作模式,進一步突出交易功能。
在做精專業板塊之時,做強做實專業配套活動。通過舉辦論壇、兩岸文創商業對接會、文博大講堂、藝術品拍賣會等活動和服務,形成多元化、市場化的交易格局,推動參展商和采購商深度洽談和實質性交易。
工藝藝術板塊通過舉辦“中華工藝精品獎”,培育以獎帶展模式;千名展商云集盛況,又引出精品客商活動“兩岸文博大講堂”。后者通過邀請參展的藝術大師與名企舉辦講堂,大規模進行客商邀約,推動客商采購接洽,成為全國文博會中首個定向組織、專屬服務客商的定制化行動。
“去年首創的中華工藝精品獎在兩岸工藝界反響很大,今年進一步擴大規模,舉辦兩岸大師名瓷名窯特展,作品更多樣化,參與省份更多,品質更好。”石振弘介紹,展會期間每天都有兩三百件作品被詢問價格,不少采購單位、個人紛紛留下聯絡信息。
而全國首個文博會落地對接大會——文創商業對接會則聚集了200多家大陸商業地產開發商、100多家臺灣知名文創文旅連鎖品牌現場對接。
“我們把展商和參觀者置于同等重要位置。”廈門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維新說,今年,公司提前赴全國各大文博會物色和邀請采購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提前辦證的客商包括投資商、采購商、供應商、平臺運營商等近3000人,定向邀約沒有辦證的客商達4000人。
代表臺灣最頂級工藝技藝的臺灣工藝之家協會與廈門萬仟堂簽下4億元的合約,成為其與大陸合作的首份合約,開辟了兩岸工藝家實質交流的新領域。
要轉,更要升
文博會歷屆展會多為政府主導辦展。在多年的培育下,本屆文博會的市場化基因愈發成熟。
從本屆文博會,人們可以看到政府部門職能的轉變。
“今年組展淡化行政色彩,具體的組織和運作,全部委托給一家企業運營,政府則隱居后臺,成為推動發展的監督者和服務者。”文博會組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
與去年文博會相比,今年我省不設各設區市主題展館,取而代之的是舉辦福建文化品牌綜合展區。福建文化產品采購簽約則改變以往招商項目簽約方式,改為提供文化產品的本省企業與省外企業簽訂正式采購合同。
今年的市場化運作,還體現在首次嘗試針對參展臺灣文創購物節的臺灣企業收取展務服務費,這些費用則投入展位的布展包裝中,提升整體品質,增強交易實效。
一位文化產業界人士認為,市場化的效果如何是檢驗展會是否具備永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無論專業化、精品化還是國際化,市場化才是根本的活力之源。
采訪中,有關人士認為,文化產業博覽會在轉變辦展的粗放式、攤位式、大集式,轉向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時,更要注重升,即讓展會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適應消費者、企業等各方的需求。
還有人士建議,要提高展會的國際化程度,建立常態化的海外營銷網絡,加大海外重點市場、潛力市場的宣傳推介,與更多有實力的海外專業展商、代理機構、權威行業組織進行合作,拓展海外分會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