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金濤:道教尊道貴德的慈善觀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16 瀏覽次數:次
張金濤,道教祖天師張道陵血胤后裔,F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道教協會會長、鷹潭市政協副主席、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住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記者:作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道教協會會長、道教的傳承人,請問您怎么看待道教的慈善觀?
張金濤: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歷來提倡行善積德、濟世利人。《道德經》裡說:“上善若水”。又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道教各種勸善之書對信眾的善行善舉也作出詳盡規定,這些曾遍及鄉野的通俗讀物對于中國傳統社會的慈善活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近兩千年時間裡,道教徒不斷將自身的公益慈善觀念加以外化與物化,留下很多樂善好施、志存救濟的事跡。
記者:龍虎山是道教祖庭,您領導下的龍虎山道教協會這些年來,也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做了許多善行義舉,請為我們簡要介紹下情況。
張金濤:宗教慈善是社會慈善事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道教慈善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也充分彰顯了道教“濟世利人、齊同慈愛”的社會關懷,見証了道教“濟世利人,救人之危”的社會價值。
龍虎山道教協會歷年來發展自養,并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歷年來,在周濟孤寡、扶危濟困、鋪橋修路、助學賑災等方面,累計投入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達600余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西南地區發生旱災,青海玉樹又發生地震,我們龍虎山也遭遇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水災。當年龍虎山道協以道教祖庭的名義,召集茅山、武當山等海內外名山宮觀,舉行盛況空前的“庚寅年祝禧祈福禳災太平清醮”,同時向災區人民捐款26萬元。此外,早在2006年,嗣漢天師府向鷹潭市境內部分學校的特困學生100人,每人每年捐贈助學金500元,直到他們到高中畢業。捐助對象中有考取重點大學者可繼續得到嗣漢天師府的捐助。
記者:2012年9月,國家宗教局啟動了宗教慈善周活動,請問您怎樣看到宗教和慈善的關系?您覺得這個活動對于推動道教慈善有何積極意義?
張金濤:今年年初,國家宗教事務局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從政府層面為宗教界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提供政策指導的同時,肯定了宗教界長期以來多領域、多形式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成績和意義。為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意見》,推動宗教界公益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9月,國家宗教局又號召各大宗教在全國范圍內深入貫徹落實《意見》要求,提出“宗教慈善周”的倡議?梢哉f,宗教界是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不可或缺的一支有生力量,積極發展宗教慈善公益事業是宗教自身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此次“宗教慈善周”活動參與人數多,覆蓋范圍廣,捐贈規模大,據不完全統計,活動期間宗教界捐款總額超過2.6億元,是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以來,我國宗教界開展規模最大的公益慈善活動。
記者:龍虎山道教協會對今后的慈善事業發展有何規劃?
張金濤:為響應國家宗教局“宗教慈善周”的倡議,我們將繼承道教優良傳統,發揮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作用,積極籌備成立“天師慈善功德會”。龍虎山道教協會計劃以此功德會為組織形式,以發揚道教優良傳統,發揮道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作用,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多作貢獻為目標,深入了解本地區公益慈善需求,發揮自身優勢,圍繞敬老愛老、扶貧濟困、抗震救災、捐資助學、環境保護、公共設施建設等領域,有計劃、有組織地廣泛開展公益慈善活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