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系辭上傳》
欄目分類:道教典籍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 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 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 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退 之象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
“養生主”網站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是故自天佑之, 吉無不利。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 者,言乎其小疵也。 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 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 震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 生之說。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 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來自“養生主”
方而易無體。 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 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 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 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 辟,是以廣生焉。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知崇禮卑,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第八章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 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 之爻。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擬之而 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 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 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言出乎身,加乎民; 行發乎遠;言行君子之樞 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啕而后笑。」 子曰: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 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 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術也以往,其 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子曰: 「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 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 禮言恭, 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 也。」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 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 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 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 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 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 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 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①以象閏,故再□①而后掛。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當 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觸類 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子曰: 「知變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為乎!」 第十章 是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 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主子將以有為也,將以有行也, 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 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馬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 象。 非天下之致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致神, 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 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 「易有 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第十一章 子曰: 「夫易何為者也?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 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 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 此哉!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與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 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闔戶謂之坤; 辟戶謂之乾; 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 通;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 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 兇,吉兇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在乎日月;崇 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探賾索隱, 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②□②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執之。 天地變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 兇,圣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 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 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 無不利也。」 子曰: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 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 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③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 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 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 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 吉兇,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 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 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