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百姓家也要“變”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9 瀏覽次數:次
近日,孔學堂國學書店在貴陽孔學堂二期1號樓正式揭牌開業。據報道,孔學堂國學書店是我國首個國學主題書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市民“國學熱”熱度不減,像《弟子規》、《三字經》等傳統的國學作品從央視走進了課堂,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受到大家歡迎。
首先國學回歸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其次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民間社會、融入市民生活,并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我們的生活:“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可是電子科技時代,現代閱讀習慣碎片化的發展,生活快節奏讓一些碎片化的閱讀越來越受大家歡迎,再加上實體書店不斷的關門凋零,靜靜立于書店一隅捧書閱讀,對于一些人來說已經變得不可多得,如果還能夠安靜的讀一本圣賢書,接受文明禮儀熏陶,學學做人道理,那就更“彌足珍貴”了。
近年來各地一哄而上的國學熱,雖然熱度高,但或因推廣形式跟內容關系,要么讓人覺得國學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要么翻來覆去都是那些“老掉牙”大家都懂的道理,了無新意,因此難以持續。雖說各地不斷盛行推崇“讀圣賢書”的國學教育,但與此同時涌出不少游客不道德、不文明行為,扶老人被訛、下河救人財物被偷等新聞,道德素質教育缺失讓人慨嘆。
為了讓大家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國學”也要背起教育市民的責任,當然 “國學”教育要與時俱進,內容上要與社會進步,傳播形式要適時變通,不能一成不變,才能事半功倍。首先是內容的要跟上時代,跟上社會需求,不能翻來覆去都是那些“弟子規,圣人訓”,“國學”教育要多走入尋常百姓家中,摒棄那些繁瑣迂腐禮節,發揚那些講禮貌、孝敬父母、舉止得體行為,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市民生活。其次就是“國學”推廣形式也要不斷更新。還記得當年,于丹上央視《百家講堂》講《論語》,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一時之間于丹《論語心得》也賣得洛陽紙貴。另外,大家都知道隨著互聯網發展,大家閱讀習慣等也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在推廣國學教育時也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比如可否考慮用編成童話、制成動畫、寫成小說等孩子喜聞樂見的方法來弘揚。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