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特區能讓儒家復活嗎?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摘要]:就儒家而言,它到底是該堅持主流,還是從社區出發進行新的生存方式探索,張祥龍與陳明的構想恰是兩極。但也許對于現代化的中國,談儒家的復活,首先要解決的是它如何為中國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我對儒家未來的觀點是:不主流,毋寧死!”“說了這么多年的‘和而不同’,最關鍵的是要找出這‘不同之和’到底是什么!”在8月8日的“宗教哲學2015青島論壇”上,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大陸新儒家代表人物陳明在總結評論時言辭激烈。
陳明的“不主流毋寧死”,主要針對的是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張祥龍提出的“不同于現代性的另類生活追求”——建立儒家文化特區這一構想。
山東大學張祥龍教授發言
張祥龍教所指的“儒家文化特區”,意在為現代社會儒家的的生存提供一條新的出路。近代以來,儒家在退出了政統與教育道統之后,應該如何安身立命?以此背景下誕生的新儒家,都在尋找方向。
張祥龍自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儒家遠遠沒有復興,因為整個世界都對儒家不利,最近美國通過了同性戀合法婚姻的法案,儒家最重視的家庭觀念在全世界范圍內衰落了,我想找一個讓儒家復活的機會,但儒家的復活不可能同高科技聯手。”
北美阿米什人的社團生活,讓張祥龍看到了一個新的可能性。這是17世紀歐洲的一個新教再洗禮派,因受到迫害而遷居北美。他們基本上不使用高科技,使用馬車出行,需要用電的時候自己發電,主要是農業配合手工業,自己教育孩子,在各家輪流舉行禮拜等?偠灾,家庭是整個社團生活的中心。阿人共同出資購買相連的土地,形成一個農業社區,力求自治,與外部干涉作對抗。神奇的是,這個原始的社區居然存在于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美國,他們百年來與高科技基本絕緣,不僅沒有消亡,還從1900年的6000人,發展到2012年的27萬人。阿米什人始終以最原始的農業社區存在著,信仰、德行、生活技能是教育的全部。
在此基礎上,張祥龍提出“儒家文化特區”的構想:以家庭為根,以農業為基礎經濟形態,過一種禮樂教化的生活,以抵制高科技蛇吸的急切需求。當然還要彌補阿人社團的不足,他覺得阿人在面對技術壓力時太被動,儒家社區應該使用綠色技術以天人相合,建立自己的高等教育等等。
留著長須的張祥龍,一直在試圖恢復儒家傳統純正的生活方式,去年他設計了一整套儒家婚禮儀式,并在兒子的婚禮上做了實踐,引起媒體爭相報道。
在論壇上,張祥龍的設想激起了“大陸新儒家”學者的廣泛議論。他最激烈的反動者,正是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大陸新儒家”代表人物陳明:
“今天我必須要得罪祥龍,你這個東西不是一般的不行,是太不行了。你弄起這么個社區,日本人、美國人最高興,拒絕工業化拒絕科技,人家打你你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嘛!這是從效果說。理論上講,首先它跟儒家的理念和自我期許不一樣,為萬世開太平,自己都沒法立足,如何去兌現承諾?我看你是太悲觀了,對現代性悲觀,對儒家面對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生命力沒有信心。其次,這跟儒家在歷史上存在的形態完全不同,儒家在歷史上一直是主流的,三代禮樂社會政教合一,秦漢以后霸王道雜之,正是因為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共生共榮,才成為自己,才鑄就東方文明。這需要努力,向現實開放,董仲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近代的張之洞、康有為都是如此。士之仕猶農夫之耕,儒家的道是行之而成的。如果不去實踐,抱殘守缺,就成了自了漢。最后,你這也與社會對儒家的期待不一樣。圣人入世以情不以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儒家要主動出來擔當,你這種逃避的想法是非常不好的。”
張祥龍認為,陳明的發言歪曲了自己的原意。“‘特區’不會直接妨礙中華民族整體的現代追求,中國不會任人宰割。如果儒家在充斥著不利于儒家的體制中進入主流,反而會被這些因素所裹挾,失去其以家庭為根的本色。‘特區’是甘居邊緣存在,而孔子恰恰是從小地方做起的,周公‘三分天下有其二’,也因其生活方式對人民的吸引,這不是自甘軟弱。”
就儒家而言,它到底是該堅持主流,還是從社區出發進行新的生存方式探索,張祥龍與陳明的構想恰是兩極。但對于現代化的中國,談儒家的復活,首先要解決的是儒家體系對于現代人的價值,它如何為中國人創造更好的生活,如何解決文化與信仰上的虛無問題,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古今之辨”。
雖然陳明對張祥龍進行了激烈批駁,但這種儒家社區構想也可以從另外角度觀察:北大哲學系的張志剛教授表示,儒家社區與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類似,但必須付諸實踐才能得驗利弊,而翻譯了《康德三大批判》的李秋零則向張祥龍提了一個問題:儒家特區要設黨委嗎?
陳明教授(右)反駁張教授觀點
“宗教哲學2015青島論壇”現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