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出訪帶上了中國作家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7 瀏覽次數:次
“在這次訪問拉丁美洲四國的代表團里,跟隨著總理一起出訪的,除了歷次出訪都有的部長和企業家之外,還有一些文學愛好者們熟悉的面孔,如莫言、麥家、鐵凝等。
以往的總理高訪中,雖然也有作家跟隨出訪,但大都限于歐美國家,這還是頭一回到拉丁美洲。文化交流,拉近著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距離。
在發言中,李克強特意提到,文學能激發社會的創造力。他認為,當今世界處在快速發展變化之中,我們需要不斷的創新,而創新不僅來自知識積累,更源于人類豐富的想象力。”
“我想,35年后,我們再來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不僅會記住昨天經貿協議的簽署,也一定不會忘記今天的中拉人文對話。我們的合作,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在中哥建交35周年之際,哥倫比亞當地時間5月22日,李克強總理這樣感慨。
在這次訪問拉丁美洲四國的代表團里,跟隨著總理一起出訪的,除了歷次出訪都有的部長和企業家之外,還有一些文學愛好者們熟悉的面孔,如莫言、麥家、鐵凝等。
以往的總理高訪中,雖然也有作家跟隨出訪,但大都限于歐美國家,這還是頭一回到拉丁美洲。文化交流,拉近著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距離。
拉美咖啡中融入中國茶香
“先生,我在夢中曾經與你一起喝過咖啡,但哥倫比亞的咖啡里面,有點中國綠茶的味道。”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故鄉,借著中國—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討會的場合,把他多年來想對馬爾克斯說的話傾訴了出來。
莫言坐在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的左側,這是總統特地安排的,體現對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高度尊重。巧合的是,此前一天,李克強總理在桑托斯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上,引述了莫言多年前對馬爾克斯的評價,表達了拉美文學對中國文學的深遠影響。
兩國領導人到了文化交流的場合,都不遺余力地做這樣的橋梁和紐帶。中國作家們更是一到了拉美的土地,就表達著自己的興奮。
“中國讀者對拉美文學并不陌生,可我們的印象卻停留在馬爾克斯,正如拉美對我國文學的認識停留在魯迅。而事實上,兩國的文化都在不斷突破和變化,所以,類似這次中拉人文交流的研討會非常有意義。”年輕作家蔣方舟,在哥倫比亞外交部參加了中哥兩國文化部組織的文學交流會后,在微博上這樣感慨。
哥倫比亞著名詩人貝納維德斯表達了類似的想法,他說,自己曾幻想中國古代詩人李白與他這個“哥倫比亞土著詩人”產生心靈的交流與共鳴。研討會上,他拿著一本多年前翻譯的西班牙文《李白詩集》,朗誦了自己最喜歡的兩首詩。
這種共鳴,處處可見。
在秘魯,李克強出席中拉文明互鑒系列活動時,一位當地作家說,秘魯的土語詞匯、安迪斯山區的音樂等與中國的語言、音樂有許多契合之處,就像“老鄉”一樣。李克強點頭說:“是的,我們是‘老鄉’!”
文化逆差里的中國文學
近十年來,中國同拉丁美洲的關系日趨密切,經貿的互補促成了飛速的數字增長。如今,中國是拉丁美洲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制造的產品遍布拉美30多個國家,拉美的大宗資源、農產品也對中國的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在文化層面,中國卻一直維持著逆差:拉美文學在中國已經火熱30多年,對中國影響巨大,中國文學在拉美,卻才處于起步階段。
孔子學院拉丁美洲中心執行主任孫新堂博士,常年致力于向西語世界推介中國文學,他認為,中國文學在拉美還處于剛開始被人了解的階段,當地人對中國文學幾乎一無所知。
走進墨西哥城的書店,很少能夠看到來自中國的作品。從事西班牙語版權交易的出版人李程曾對記者說,雖然翻譯成西語的中國作品并不算太少,但真正進入商業市場的卻是鳳毛麟角。
盡管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國際上出現了中國文學熱,但在拉美大地,一切還比較寂靜。直到去年作家麥家來訪,當地媒體才真正對中國文學有了較高的關注。
2014年6月,西語世界最大、全球第八的出版集團——西班牙行星集團出版了麥家的代表作《解密》西文版,并將其列入該集團最高端的“命運書庫”。3萬冊的首印量,12.5%的版權分成,也是國際頂尖作家的待遇,這對中國作家尚屬首次。
“中國的丹·布朗”“你不可不讀的世界上最成功的作家”……宣傳片里的廣告語,讓麥家在西語世界名聲大噪:3萬冊不到一年時間全部銷售一空;《解密》在阿根廷更是登上暢銷書榜首,上市兩個月就告售罄,墨西哥也在加印第二版。
坐著中國高鐵向月亮奔馳
“雙方一致認為,加強人文交流是增進相互理解和促進雙邊關系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這是中哥聯合聲明第九條中的內容。
人文交流與經貿合作,都是國與國之間交往的重要主題,而總理和作家們,則在發言和行動中,試圖將兩者進行很好的融合。“經濟文化兩手抓”,成為總理這次出訪帶給人們的鮮明印象。
在發言中,李克強特意提到,文學能激發社會的創造力。他認為,當今世界處在快速發展變化之中,我們需要不斷的創新,而創新不僅來自知識積累,更源于人類豐富的想象力。
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評價為“想象力超越了人類的存在”的莫言,在發言中談到了李克強出訪時經常“推銷”的中國高鐵。他說,早些年,自己坐著時速50公里的火車回老家,幻想自己“騎著一匹駿馬在田野奔馳”;現在,他坐著時速超過300公里的的高鐵回家,覺得自己是“騎在一枚火箭上,向月亮奔馳”。
“現實變了,幻想也在改變,中國發展進步是我們中國作家面臨的新的現實,也是我們文學創作最寶貴的資源。”莫言表示。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央黨校教授趙磊認為,文明的互相借鑒和交流,與經貿合作一樣,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民相親”的前提在于“民相知”。而文學,是一種非常好的載體。當年,許多中國人正是從馬爾克斯的著作中了解哥倫比亞甚至拉美,如今,中國文化人希望做到同樣的事情。
“中國的很多作家,講故事的水平是世界級的,但是很多優秀的作品還沒有被翻譯。”孫新堂博士覺得有些遺憾。
目前,孔子學院的拉美中心,正逐步建立起一批由西語國家的翻譯家和漢學家組成的團隊,來翻譯中國作家的作品。在他看來,民間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不但要翻譯作品,作家也要走進去,請過來,面對面地交流。
孫新堂說,他以前曾舉辦多屆“作家論壇”,邀請劉震云、麥家等作家與墨西哥作家對談。“效果非常好,這些本土作家了解了中國文學之后,會主動向讀者和媒體推介。”
隨著中國國力和影響力的提升,外界對中國的興趣也在逐步提升。對此,麥家頗有發言權:2014年的西語國家推介之行,25天時間里,他一共接受了107家媒體的訪問。他覺得,改變正在發生,但精神上的交流、影響只能循序漸進,日積月累,而不是立竿見影。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