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三個自信要再加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5 瀏覽次數:次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門出席慶祝澳門回歸15周年期間的一系列活動安排都不是隨意為之,均有特定的符號意義。其中,習近平在澳門大學與學生們交流時說,“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要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此語也有更深層的指向。(3個自信+文化自信) “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與理論自信”就是中共十八大中提出、后被高層與宣傳系統廣為傳布的“三個自信”。習近平此番又加上了“文化自信”,并且將其視為基礎。而且在此前,習近平已經做過多次類似的表態。這些跡象意味著“三個自信”理論體系的重要動向。“三個自信”或將成為“四個自信”,從單一的意識形態議題變成了一種更為宏觀文化乃至文明的議題。而且,文化自信的立意,在中國不斷崛起的時代背景下,在中國仍然有著很多是西非中、是今非昔的思想和輿論氛圍下,具有特定的針對意義。 不止是“三個自信” 習近平對澳門學生們說,“一定要通過學習樹立對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樹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習近平將“文化自信”提升到與“三個自信”并列甚至更高的層級上,而這種調整其實早有先例。 據稱,習近平在2014年5月4日“五四運動”紀念日當天在與北京大學學生的座談中,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公開場合習慣引用中國古詩古詞,在對外交往時穿戴中國特色服裝,考察山東曲阜孔府等諸多細節,無不是有意為之,源于他對中國文化的極為重視的態度。 尤其是習近平在澳門大學和審議貴州代表團時的講話,基本體現了他對“文化自信”的定位。2014年的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說,“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顯然,“文化自信”已經與“三個自信”相并列,甚至猶有過之。 有分析人士認為,文化是一個可變性很大的概念,而作為中國領袖的習近平很有可能是從宏觀的角度來指稱。也就是說,習近平理解中的“文化”同時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三個方面,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從某些角度來說,“文化”指的就是“文明”,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文明,“文化自信”就是“文明自信”。如此才能理解為何將其視為理論、道路和制度的根本。 全盤蘇化或美化都不是文化自信 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從新文化運動到文化大革命,近現代以來的中國人學習西方和蘇聯,其實也是在否定和摒棄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所謂“舊思想”、“舊道德”、“舊制度”。即使是在改革開放之后,一方面是在去蘇聯化,另一方面卻也是在學習美國等西方的一套物質、制度和文化體系。相應地,中國政壇、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中,也一直存在著這兩種文明形態的拉鋸。 這種情況產生的根源,其實是在于中國相對西方的幾乎全方位的落后局面,器物、制度、國民整體素質、文化氛圍皆是如此。籠統地說,這是文明階段的巨大差距。而這種差距就會很自然地使落后者產生己不如人或者說自卑之感。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只有如此才能降低姿態,虛心學習,努力趕超。 但需要注意的是,兩個階段文明形態的劇烈碰撞會對落后一方造成相當大的沖擊。觀點激進者很容易引領潮流,并導致對自我的完全否定。如果不能從各種指標上超越之,則自信就難以建立起來。在輿論的認識中,物質發達是崛起的基礎,而且經濟總量的數字是最直觀有力的觀察點。或許這也是“趕英超美”,之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力保GDP增長高速度、設定“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原因。 以后來者的視角看,西方文化亂花漸欲迷人眼,而前人確實陷入了一定程度的盲目狀態。需要認識到,條條大路通羅馬。先進文明形態具有共性,具有普世價值,任何國家都能適用和達成。但這主要是指其基本原則,包括社會層面的民主、自由、法治、公正、人權,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信息化,科技學術水平的極大提升,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等等。 西方發達國家率先邁入新的文明階段,在自己的土壤上搭建起文明架構,雙方相互連接而不可分割。其他國家可以學習活用其基本理念,但若全盤照搬的話,雖然并不完全排除其可行性,但必然會遭遇全面深層次的阻力,而且或許要先經歷文革秀的“大破”才能“大立”。這條路代價過大,已經被否定。那么,也就只有在自己的已有的傳統和基礎上慢慢探索和建構才是正途。改革開放30年成就的原因或許正在于此。 改革開放也證明,中國的土壤上能夠建立起現代文明,中國能夠完成自我改造和升級,中華傳統文化能夠與現代文化對接。當然,這一過程并非盡善盡美,問題極為突出,但這主要是方法的問題,而不是方向的問題。在物質層面已經與西方發達國家持平甚至有所超越之際,精神心態也即文化層面的轉變勢成必然。也就是說,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都需要逐漸建立起自信心。不止是中國大陸,已經高度西化的臺灣、香港、澳門也是如此。 當然,這種自信并非僅僅建立在物質極大充裕的基礎之上,并不能無中生有。“文化自信”更依賴廣大民眾的普遍覺醒,依賴文化層面的整體提高,依賴社會環境的良性改變。不論如何,中華文化和文明是迥異于西方的一種文明形態,在“平起平坐”的基礎上,雙方的交流互動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火花。從宏觀視野看問題的人大多都承認這一點。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