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光明書榜年度圖書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17 瀏覽次數:次
(10部)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本小型百科全書
孫機著 中華書局
以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為主題,對中國古代衣食住行、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舉凡與物質文明有關的事物,包括相關的做法、用法、習慣、禮儀以及發展變化的情況加以系統的梳理,孫機先生這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是最新也是最全面的。可以說,這是一本關于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小型百科全書。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語言十分樸實且圖文并茂,大概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都能閱讀,是一本非常適合普通大眾閱讀的書。同時,《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旁征博引,并結合中外考古所得細細耙梳、條分縷析,言必有據,對于考訂名物、研究文史也很有參考價值,又是一本可供研究者參閱的學術著作。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一部把通俗性與專業性結合得很好并且十分耐讀的書。
“傳統文化”眼下是一個十分火爆的詞。其實,傳統文化不僅僅有“國學”,有禮儀,而更多蘊涵在人們日常生活起居之中。孔子好仁講禮,但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傳統文化也不是本土文化的同義詞,從古至今,中外文化的交流就十分頻繁,其程度遠遠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如果讀了這本《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相信讀者們一定會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
推薦人:陳力(國家圖書館副館長)
《絲綢之路》:展示宏闊歷史場景
劉迎勝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南京大學教授劉迎勝所著的《絲綢之路》一書,是他長年從事學術研究和科學考察的結晶,堪稱絲綢之路研究的權威之作。
絲綢之路這一命名本身就凸顯了絲綢之路的“中國元素”,《絲綢之路》抓住了中國元素這一核心,充分挖掘了中國古代文獻中豐富的記載。
該書以時間為經,以文明交流為緯,系統闡述了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發展過程,展示了以絲綢之路為紐帶的文明碰撞與融合的宏闊歷史場景,分析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及現實意義,讓我們從古老的絲綢之路中看到了和平與包容的豐富內涵以及中華文明的勃勃生機。
作者曾三次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和“游牧/阿勒泰絲綢之路”國際考察活動,他將實地考察與案頭研究融為一體,賦予一部歷史考辨之書具體可感的現場感,體現出一種務實與扎實的研究姿態和嚴謹的研究方法。作者既能站在客觀公正的學術立場加以闡發,又懷著良好的現實愿望,期待絲綢之路“這條友好交往之路”能夠在將來“變得更為寬廣通達”,從而獲得學界的公認。
推薦人:賀紹俊(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21世紀資本論》:世界性的思想震動
【法】托馬斯·皮凱蒂著 巴曙松譯 中信出版社
一本經濟學專著能帶來這么大的影響,是近年來罕見的;其作者又是美國之外的學者,就更加罕見了。這本書就是法國青年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該書英譯本2014年4月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世界性的思想震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在一個月內發表四篇書評,認為該書是近十年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該書精心計算了二十多個國家在近三百年時間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分配水平的變化,揭示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所存在的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問題。皮凱蒂在書中概括了以下定理:資本收益率總是高于經濟增長率,即r>g。并在這一定理的基礎上,論證了收入分配不平等日益擴大的原因。他還提出,自由市場機制是催生這種不平等的溫床。
皮凱蒂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分析,使這一問題重新回到世界主流經濟學思維的視野。他對這一事實的構筑,汲取了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的方法。但對這一事實的解釋,則利用了流行的西方經濟學話語。盡管對他的理論還存在爭議,但該書的巨大影響已經證明,在全球范圍內,一個人心思變的時代的確到來了。
推薦人:孟捷(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經濟所教授)
《甲午殤思》: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劉聲東等主編 上海遠東出版社
又逢甲午。那一段屈辱的戰敗史,又一次沉痛地觸動國人的神經。一時間,甲午話題的圖書紛紛上市。年終盤點,《甲午殤思》在一眾“甲午圖書”中依然閃閃發光,令人點贊。
《甲午殤思》緣于“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系列報道,作者陣容堪稱“豪華”,劉亞洲、金一南、丁一平、羅援等28位軍事名家悉數登場。所以,該書的亮相,自始即不同凡響,它是中國軍人中的一群智者為“甲午海戰”的全方位把脈。如此集中而又“高調”的“專業會診”,恐怕還是第一次。
這些名家的“會診”,手眼獨到,他們談說軍事,卻不止于軍事,更多從大處和高處著眼。在他們的研究之下,歷史被“拉長”,呈現驚心動魄的“長時段”特征,一場戰爭也就不僅僅是一場戰爭,而更多地凸顯出制度和國力的比拼,大戰略和文化力的對壘,甚至是人心和國運的無聲較量。如此深刻的理性思辨貫穿全書,確能“振聾發聵”,從中可見中國當代仁人智者真誠的愛國心。
甲午從未遠去,此番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所說是歷史,卻又不能不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正可謂“有感于衷”,“緣事而發”。
推薦人:祝曉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審)
《戊戌變法的另面》:觀察戊戌變法的新角度
茅海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材料的發現和整理,從來都是歷史研究得以深化和進步的前提。該書就得益于這批難得一見的“張之洞檔案”,從而獲得了觀察戊戌變法的新角度,在戊戌變法的“正面”之外,觀察到它的“另面”,重新建立起對于戊戌變法歷史真相的敘事。
戊戌變法的歷史,一方面眾說紛紜,同時又很難完全擺脫康有為、梁啟超在戊戌政變后流亡海外時所建構的關于戊戌變法的敘事。茅海建的研究,依托這批“張之洞檔案”,在梳理、辨識、考據、研究的基礎上,使得當時清政府內部最大政治派別與康、梁一派的分歧、矛盾浮出水面,也使得以往這方面的某些推想和解釋獲得了第一手材料的支持。
戊戌變法是一個復雜的政治事件和歷史過程,其間各種政治勢力互相糾纏在一起,人物之間的關系也并非如楚河漢界,劃分得一清二楚。檔案所提供的大量歷史細節,尤其是其中很多私密性的表達,為我們梳理這些人物政治、學術觀點的細微差別和分歧所在,提供了豐富而堅實的基礎,由此可以多維地了解這些人物的諸多面相,并對戊戌變法的全過程及其深刻的內在矛盾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識。這既是歷史的幸運,學者的幸運,也是讀者的幸運。
推薦人:解璽璋(書評人)
《優雅的理性》:用經濟學眼光看世界
熊秉元著 東方出版社
經濟學家熊秉元除了專業領域內頗有建樹外,多年來致力于“如何歸納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并以一種優雅的方式,介紹給大眾”。《優雅的理性》便是這種努力的一個范例。這本書每篇文章都不長,通俗而不乏風趣,似三兩朋友在茶館里聊天那樣娓娓道來,讀來常有豁然開朗之感。
熊秉元研究的專業方向是法律經濟學。法學講利害權責,經濟學講成本收益,都注重利益的“算計”,這似乎與古代中國儒家所主張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有所沖突。但若考諸孔、孟等圣人對義利之辨所做的論述,主張“取義”,正是為了長久的、穩定的或者說更宏大的“利”。這本書中用相當大的篇幅分析了中國社會倫理關系中的利益計算。其中舉例說許多人寧愿得罪家人,也不愿意對朋友稍稍失禮。作者說這就是“成本效益的考慮:得罪家人,家人還是家人,血總是濃于水;可是,得罪了朋友,朋友可能就不再是朋友,甚至變成敵人”。可在重大的利益問題上,一般人會維護和自己最親的人,而且幾乎是一種不假思索的選擇。作者的解釋是:“倫常關系太重要(成本效益太高),因此歸于特殊類別,無須每天盤點損益。”明乎此,就不難理解“疏不間親”的道理。
推薦人:十年砍柴(書評人)
《大地上的事情》:用生命寫作
葦岸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一個活在當下的作家,寫到39歲的時候,因為病患,告別了人世。他一生都在寫,然而寫得十分地謹慎,那些純美的文字,只嫌其少,集合起來尚不足20萬字,臨終前他卻還要說“人們會看到里面有許多應景的文字”,說“這令我很不安”。就憑這顆堅固的不聽信任何魅惑的自由之心,就會讓不期然接觸到這些文字的讀者們肅然起敬,也讓依然堅守精神家園的人們執意要把他請進年度十大好書的行列。
作家生活在大都市的邊緣,在上個世紀末,那里還是一片“天明地凈”的地方。也許因為病體孱弱的緣故,也許他這一生就是要秉持著不離大地的理念。然而,盡管大地四季的生活有紅有紫,盡管農家的老人小孩的樂趣上天入地,還有親情友情如煦煦暖陽,讀書思考像踱步文學殿堂,字里行間卻終究浸泡著憂郁的情緒。他的憂郁不虛張、不呻吟、不自卑,只是宛如村邊的一泓池水,清澈平靜,偶起微瀾。這樣的文字是不能太多,也不會太多。可竟在不足20萬字的時候戛然而止,連那二十四節氣系列散文都還不曾寫完,這如同他的生命,變成了文學“最大的遺憾”。
讓我們記住這位用生命寫作的普普通通的作家:葦岸。
推薦人:聶震寧(韜奮基金會理事長)
《腳注趣史》:一段趣味紛呈的旅程
【美】安東尼·格拉夫敦著 張弢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這部關于腳注的歷史,因它的少為人知而倍顯珍貴。
該書追溯了腳注的本質和起源,將以往零散的研究線索編織成一部歷史,充滿了不可預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腳注的發展變化歷時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將一縷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學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腳注對于歷史學家至關重要,但真正關注腳注本身的歷史學家里,格拉夫敦算是最出色的一位。他將人帶向一段趣味紛呈的旅程,像一名出色的偵探一樣,以倒敘的方式,從當代主流歷史學家們的實踐出發,逐步回溯前賢,直至其在中世紀的“史前”源頭。
最好的歷史是能對現實起到積極作用。我本人研究學術規范多年,在北大教課時也常講腳注之用。腳注的意義確實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體現作者實事求是、言之有據的科學態度;體現保護他人著作權的精神;把作者的成果和前人的成果明確地區分開來;為讀者深入了解相關內容、查找相關資料提供線索;為文獻信息的定量統計提供方便;等等。然而不得不說,在當下的中國,腳注在研究中的地位經常不被重視。不妨讓我們從讀《腳注趣史》開始,輕松讀史、嚴肅治學。
推薦人:肖東發(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教授)
《地球:行星的力量》:追問地球與人類的共同命運
【英】伊恩·斯圖爾特等著 王昭力等譯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寫的是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山川、海洋、大氣、冰川之間,那些隱藏的秘密一個個浮出水面。作者以科學的目光演繹著地球的來龍去脈,給我們諸多驚異之思。
討論地球,離不開宇宙的起源與銀河系的結構,而地球的本質如果從自身的形態似乎亦無可解釋。作者借用了諸多學科的知識,進入我們認知的黑洞里,許多問題都在不確切性的探討中展開,無數挑戰性的話題,陌生的思維軌跡,在不同的時空間轉動著,并直指存在的謎底。那些從自然調查、科考里得到的啟示,撕裂了我們的邏輯線條,才發現居于斯、生于斯的地球,如此美妙、神奇。但它不是詩的,有的是天書般的隱喻。我們的語言,對此已經失去表達的能力。
我在這本書里所得甚多,精神被一遍遍沖擊著。追問地球的過程其實也是在追問我們人類自己。當人的思維與自然宇宙呼應的時候,會發現恰在對象世界里,有我們自己的影子。
科學家是我們文明史的推動者,他們或許會扭轉我們的人文語境。當人文的精神與科學精神不是脫節、而是并存互感的時候,我們的眼光方可能變得更為遠大。
推薦人:孫郁(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
《如何用你的眼睛》:“看”的解密與解放
【美】詹姆斯·埃爾金斯著 丁寧譯 三聯書店
“有眼”未必“會看”。讀完這本書,人們會發現,原來“看”還有那么多講究和學問。
詹姆斯·埃爾金斯是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美術史論與批評系主任、愛爾蘭科克大學學院美術史系主任,著作等身。這本《如何用你的眼睛》是他的遣閑之作,思路獨特,文筆通俗優雅;同時言必有據,抉隱發微,“美文”而“可信”,確實難得。
作者有著豐富的科學知識。他的“如何看”,既有傳統意義的審美,更有科學的角度。因此,他教你如何看油畫上的裂縫,如何看裂開的路面,如何看工程圖,甚至如何看元素周期表……例如,著名的江河上,大都有名橋,有關這些橋梁的故事多多,有關“橋”的審美數不勝數。然而,埃爾金斯卻獨辟蹊徑,根本沒有說如何看橋,而是如何看涵洞!除了專業工作者,可能無人會注意到涵洞。連文帶圖,短短幾頁,作者就把如何看涵洞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何用你的眼睛”就是“如何看”。該書通過幾十個“如何看”,使我們看得更多更細,大大解放了我們的眼睛。
推薦人: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