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漢風流長墨韻濃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17 瀏覽次數:次
日前,漢風墨韻——徐州美術的歷史與今天暨“彭城畫派”作品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辦。展覽以大漢雄風和20世紀徐州美術發展為主要敘事線索,展出漢畫像石精品、徐州籍和徐州本土書畫家的美術作品共計260余件。
“漢畫像石”
連接古今的藝術瑰寶
巧借橋梁之拱,將畫面分為上下兩格,上格車馬圖,寓意福祿,下格捕魚圖,寓意喜財——在“石上史詩·跨越兩千年的遺產饋贈”漢畫像石專題展廳,漢畫像石拓片《水陸虹橋》引來觀眾駐足觀看。
“漢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室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石建筑構件。據不完全統計,徐州漢畫像石的收藏量在2500塊左右。”徐州市漢畫像石博物館館長梁勇介紹,漢畫像石有兩個特點:一是題材豐富,有描寫墓主人生前生活場景的,如庖廚宴飲、車馬出迎,有反映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如大禹治水;二是雕刻技法花樣繁多,有凹面刻、線浮雕、圓雕等。
徐州市文聯主席王雪春認為,兩千多年前的漢畫像石已經兼具寫實與寫意、抽象與造型、線條與平面的中國畫程式語言。今天的中國畫作品,無論人物畫、花鳥畫還是山水畫,都可以從漢畫像石中汲取營養。
李可染筆下的牛與漢畫像石中的牛,有著強烈的視覺關聯性;段谷風、朱振庚從漢畫像石的構圖、走線中獲取了藝術創作的靈感。梁勇說:“以文物視之,漢畫像石是百代不朽的石上史詩;以藝術視之,漢畫像石是千秋長存的人間圖畫。”
“八大家”
近代中國美術史的杰出代表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面對外有侵略、內有壓迫的社會現實,“為大眾而藝術”的思想應運而生。“在帶有明確革命精神藝術觀的感召下,徐州相繼走出了一批杰出的書畫家、雕塑家和藝術史論學者,其中包括張伯英、王子云、王青芳、劉開渠、李可染、朱德群、王肇民、朱丹等‘八大家’。”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徐沛君說。
“八大家”中,李可染和朱德群尤其值得關注。
1931年以后,李可染“以筆為槍”,滿腔熱忱投入愛國救亡運動,先后在武漢、長沙等地繪制了大量抗日救亡宣傳畫。1941年后,李可染提出“用最大的力氣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致力于中國畫改革和復興。進入和平年代后,李可染堅持“為祖國河山立傳”,并以“東方既白”預言東方文藝的復興。
朱德群的繪畫融合了中國書法、詩詞、樂舞的意境,抽象又充滿詩意。“透明之深谷”成為朱德群的繪畫符號,他被法國現代繪畫史家稱為“把東方藝術的細膩和西方繪畫的濃烈融匯得最成功的畫家”。朱德群曾榮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成為該院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人。
“徐州籍的八位前輩都是用‘大命’置換‘大藝’的,其藝術創作未失‘本我’,其藝術探求保留了人性的純真和至美,他們是后生從藝的楷模。”王雪春說。
“彭城畫派”
徐州美術的傳承與接力
張立辰的大寫意花鳥畫,造型干凈利索、墨色飽滿酣暢;郭公達的山水畫,注重書寫性以及水墨的氤氳效果,畫境在簡約中見豐實;馬世曉的草書,見骨力、有神采……20世紀30年代以來,徐州走出了一大批在國內有影響的書畫家。在江蘇畫壇,徐州籍的畫家占半數以上,其中不乏喻繼高、趙以人、趙緒成等名家。
“徐州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和集萃地,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為書畫藝術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李可染、朱德群等大師創作出的眾多具有歷史厚度、時代熱度、藝術深度的作品,更是引領了書畫藝術的發展,形成引人矚目的徐州書畫現象。”徐州市委書記曹新平說。
近年來,立足地方區域文化傳統,徐州提出再建“書畫徐州”,打造“彭城畫派”。“‘彭城畫派’的提出,是對徐州畫家群體的事實性尊重,這一定義是對近一百年來生存、棲居于徐州這方土地代際性畫家的總稱,當然還包括曾在這里生存和棲居然后走向中國畫界甚至國際畫壇的彭城畫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乃喬說。
國家一級美術師陳琳說:“打造彭城畫派、傳承漢文化這一舉措極具戰略眼光,保持徐州文化不斷層、不斷代,并注入新元素,使其保持生命力和影響力,是時代賦予徐州的使命。”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