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修道——楊華道人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8-16 瀏覽次數: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語出老子《道德經》開篇。“道”,如此簡單的一個字,卻包含了大中華所有的文化底蘊,正所謂“道生萬物”。道祖老子的一部《道德經》,只有五千字,卻成為有責任于天下的英雄們的精神指引,更是道家修煉的必修課,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楊華道人,1962年5月生于老子故里(安徽渦陽),自幼受祖父的熏陶喜愛書法,尤其擅長小楷。1996年出家于甘肅蘭州白云觀,拜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河北省道教協會會長黃信陽道長為師,道號為楊崇華。現居北京鳳凰嶺桃源觀,是全真龍門派高功道長。入道后他就把抄寫《道德經》作為自己的修行法門,用小楷書寫《道德經》五千言長卷三百余部,被國內外國家領導人及企事業單位收藏。2015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了楊華道人的23米長卷小楷《道德經》。在日復一日地抄寫中,楊華道人成為道教界楷書大家,當代道家書畫名人之一,北京市道家書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易經協會會員,中國傳媒大學書法博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學宗教學研究生,北京市五大宗教先進個人,北京市海淀區五大宗教先進個人,被國際道家譽為“《道德經》抒寫第一人”。
楊華道長被譽為道教界“《道德經》抒寫第一人”。是“抒”而非“書”,對此他解釋為只是抄經修行,不敢說“書寫”,只能說“抒寫”。可見其中充滿敬重,這應該也是道長的字如此“透”的原因吧。字不是單純的字,書不是單純的書。一部經典,在道長的心中,卻是永恒的經典。
楊華道長抄寫《道德經》,一桌一椅,紙一鋪開,蘸滿朱砂液,一下筆,人就進去,世界消失不見。專心寫經20年,每天10小時以上的抄寫,這樣的修行,讓人心生景仰。道長的字也如同道長的人瘦、秀、透,瘦而不柴,清秀陽光,通透有力。道長抄經修行,不只是單純地練習書法,但他的楷體經書也是力透紙背,功力深厚,也充分體現出書法的藝術價值。亳州以老莊故里、天下道源聞名于世,歷代道教文化遺存豐富,亳州市博物館就收藏了道教長卷《道德經》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令市民在感悟道家哲學思想的同時,又能欣賞書法之美。
楊華道人所居的桃源觀,三清殿內的磬聲飄進丹房。三清殿內供奉的《道德經》,一幅長卷26米。道長抄經修行,做法加持,還進行扶貧救災捐助。道友修廟他捐,救災他捐,扶貧他捐,病患他捐,遇上了就捐,有人求助就捐——“貧道赤貧,款項何來”?道長說,命理、風水、姓名,總有人找我來問,會給供養。這供養來于十方,自然走向十方!我捐出去,供養我的信士就有功德。沒有錢就捐作品,功德要做。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長抄經修道,也為宣揚道家傳統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我們很難都達到那種境界,但可以接近他,通過他純凈的內心與精神境界,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一個用心執著于道教文化傳播的“笨嘴人”,一個忠實于老子故里渦陽的書畫“靈巧人”,一個把《道德經》作為國禮的“有心人”,一個以民族責任感為使命的“擔當人”,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的人!他的沉寂、專注、信念和純粹,已然構成信仰的基石,縱使再有物欲橫流的風暴襲來,也不會撼動他外表謙和、內心剛毅的人生坐標!他有情懷,也有故事,他有靈魂,更有理想。對于道家文化,他是信徒也是宣揚者。正如道長自己所說“這些年我潛心修道,嘴笨也不愿多語,總想憑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力,就使出多大的力,直到使完為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