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三清觀將于2月16日(正月初九)舉辦2016年“玉皇圣誕廟會”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7-13 瀏覽次數:次
荊門三清觀,位于鳳凰湖西岸,是一個倡導三教合一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多年來,團結引領廣大信教群眾愛國愛教、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努力培養道教人才、積極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
是一座不設門票、功德箱、不燒高香、不放大鞭炮,清靜莊嚴的甲類道教宗教活動場所。內設三教藝術團、三教學堂、三教書畫苑、三教幫扶會、總堂、宣道堂、丹道堂、清修堂、忠義堂、感恩堂、仁義堂、八仙堂、義和堂、天王堂、觀音堂、福祿堂、香燭堂、客堂、念佛堂、往生堂、三清殿、土地廟、素菜館、茶道館等。
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誕”廟會是三清觀的大型宗教活動,舉行演戲娛神、祈福法會、贈送善書、施齋、太極、茶道、書畫藝術等活動。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參加。每年也會有各種類型的學習班、研習營在三清觀開班、開營。
眾所周知,漢代以前的古代中國人是不信仰宗教的,那個時候只有“經典”、“學說”,沒有宗教,研究宗教的人都知道,宗教的發展,是從自然崇拜,到靈魂崇拜,再到神靈崇拜的這樣一個發展規律。
神靈崇拜作為是宗教的最高級別,現在世界主流的教派都是一神教的神靈崇拜,關于為什么有很多人都信仰宗教這里就不做累述。
信仰神靈是在中國的炎黃部落時代就已經有了(而現在世界才開始流行神靈信仰)。
周到漢時期的中國人不信仰神派宗教是因為那個時期的中國人的文化程度都已經到達一定的程度,平民大眾都有很高知識層次,所以古代中國人是只敬天地,敬祖先的。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 “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龍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時 ,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于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形成了中國本土文化的神靈化,再結合道家思想、歷史傳說從而形成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初于漢末期,盛行于隋唐(到了武則天時期,才開始大力推行外來的佛教,在各地大興建設佛教寺院)。中國道教的神仙基本上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把具體人和物給神化的結果,比如老子為太上老君,共工為水神,關羽為武圣,趙昱(楊戩)為二郎神等等。所以我們常常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歷史是中國人的信仰,這是不對的。
一個國家的穩定,靠的是政府好的政策,再加上一些本土文化的輔助,現在中國人信仰缺失,這造成了國人盲目崇拜外來的宗教,對外國的東西頂禮膜拜,對本國的文化失去信心,甚至某些人還去信仰了邪教,長此以往下去,國家的前途真是令人堪憂。
不是危言聳聽,咱們來看看世界上的幾大文明古國的文明到現在還“文不文明”了。古埃及的諸神文化現在只能在金子塔里找到,古希臘的諸神文化只能在破廟里找到,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只有在印度的某些地區里的特定民族才去信仰,古巴比倫的神靈文化現在更是連影子都看不到,只有古中國文明在東北亞地區還勉強撐一撐,縱觀現在世界上刮的風氣,我總結的是好文明沒好報應。
道教文化,是中國本土宗教,她以上古時代的諸神信仰為主,加上春秋時期的道,儒等百家文化(比如《山海經》)而成的,是把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形象化的很好的一個典范,一個看車棚的老大媽也許字還認不全,你不能讓她抱著本《山海經》和《搜神記》來研究,給她個形象神化的本土人物,有助于穩定民族信仰,提高民族向心力。
道家文化,是歷代中國人思想和文化的結晶,經過完善,濃縮中國文化的一門本土化的信仰。
中國現在開始重視民族文化的發展,這是好事,我想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也應該值得推行發揚,我建議在各地廣修廟堂,媒體上多多推行道教文化和中國本土神仙,這樣不僅讓世界知道我們中國是有自己本土的宗教文化,更有意義的是推行本土宗教,是有助于民心的導向,和提高民族自信力,中國崛起不單單要依靠工業和科技,還要依靠這些歷經千年,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