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祖庭”龍虎山大上清宮展露真容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7-11 瀏覽次數:次
4月19日,記者從市博物館獲悉,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道教祖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得以重見天日,展露其恢弘大氣的建筑風格。據考古專家介紹,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和資料研究,可以確認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是我國南方地區迄今所發現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等級宮觀建筑遺址,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宮觀建筑實例,為我國古代宮觀建筑規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據了解,自漢魏道教在龍虎山地區興起以來,道教傳播不斷壯大。唐武宗賜額“真仙觀”,宋徽宗敕改“上清觀”,元武宗加名為“大上清正一萬壽宮”,清康熙帝親手御書“大上清宮”匾額,大上清宮由此得名。大上清宮歷經宋、元、明、清,規模不斷擴大,屢經興廢。經雍正九年重修擴建后,建筑規模達兩宮十二殿二十四別院,成為天下道教正一教的祖庭。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領隊胡勝告訴記者,考古發掘的遺址為北宋以來歷代重修、擴建的大上清宮遺址一部分。發掘位置為遺址的玉皇殿區域,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現已在遺址東部探方25個,揭露面積2500平方米。
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揭示的遺址地層關系清晰,時代序列較為完整,已發現的宮觀建筑基址有龍虎門、玉皇殿、三官殿、二處碑廳,周廊、廂房等。同時,出土了大量宋、元、明、清時期的陶瓷器碎片及各類建筑構件,其中不少是十分精致的琉璃瓦,反映了宮觀從宋到元明清各時期不間斷延續活動的過程,與文獻記載大上清宮自宋代即在此發展,并為永固之址相符。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介紹,此次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的考古發掘,是我國首次規模最大的道教遺址發掘,考古遺跡揭示的以龍虎門——玉皇殿為中軸線的建筑群基址,與清代寫實畫家關槐的《龍虎山鳥瞰圖》以及婁近垣《大上清宮全圖》所繪吻合,說明現考古遺跡就是大上清宮明代遺存,是北宋以后龍虎山道教祖庭的主體。現存的建筑遺跡體現了明代完整的宮觀建筑布局,是我國南方地區迄今所發現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元明清皇家等級的宮觀建筑遺址,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宮觀建筑實例,為我國古代宮觀建筑規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專家信立祥對此次考古挖掘的成果表示令人震撼,稱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對于宗教考古一直重視不夠,特別是對道教考古重視不夠。而實際上道教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次把規模如此之大、皇家等級的道教祖庭發掘出來,是我國道教考古的一次重要發現。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