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人生的圣地:湖南邵陽玉清宮
欄目分類:道教動態 發布日期:2016-07-10 瀏覽次數:次
編者按:全國知名道觀不可勝數,然而其中很多清修福地卻不為公眾所知。有鑒于此,本站將陸續向廣大道友介紹一些道教圣地,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些道觀的風姿。
提到湖南邵陽,很多人就會想到去旅行世界自然遺產新寧崀山,參觀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故居,拜謁“護國討袁”蔡鍔將軍故里……,其實,邵陽還有一處被世人稱之為“心愿人生的圣地”湖湘第一道觀——玉清宮,很值得你去探訪。
玉清宮坐落在邵陽市雙清區佘湖山生態新城規劃建設中的佘湖公園內,占地40多畝。此處既是著名道教圣地、寶慶八景之一,又是邵陽市重點恢復的傳統人文景觀。
今之邵陽,古稱寶慶。此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鐘靈毓秀,文化昌明,自古亦為道教福地。
中華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邵陽境內就占兩處。邵陽道源深厚,道脈綿長,歷代仙真輩出:全真一代高道李道純,近代著名道教學者、道教居士蕭天石等均出自邵陽。
2006年,湖南省道教協會、湖南省邵陽市道教協會秉承大道慈悲濟世精神,在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支持下,在有著1300多年香火歷史的“佘湖廟”舊址基礎上修葺擴建了現在的“玉清宮”。2009年11月22日,玉清宮隆重舉行落成慶典暨開光祈福法會,來自海內外道教界高道大德,十方善眾及地方政要一萬多人共同出席慶典。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場面之莊嚴,堪稱中國道教史上的一次盛典。
玉清宮整體建筑布局為宮殿式六進九重院落,依山而建,完全遵照道教傳統文化思想和中國傳統建筑風格進行了高水準規劃、設計、施工。由山門牌樓、鐘鼓樓、靈官殿、圣帝殿、財神殿、慈航殿、呂祖殿、文昌殿、藥王殿、藏經樓、大德堂、玉皇殿、三清殿、花園、齋堂、丹房等組成。規模宏大,氣勢宏偉,工藝精湛,宛若天宮。為邵陽乃至湖南境內不可多得的高規格大型宮殿式道教宮觀,被譽為“寶慶第一福地”,“問道者的精神家園”。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佘湖山在它的歷史鼎盛時期,宗教聲名甚至勝過南岳。
佘湖山山高入云,登山之路卻不陡峭。玉清宮掩映在幽幽蒼翠之間,雖近鬧市,卻四季鳥語花香。這里常年香火旺盛,游人如織,并成為市民鍛煉和休閑的絕佳之境。韓國、日本、美國、港、澳、臺及東南亞等地常有善信結伴至此參訪敬香。
玉清宮距邵陽市汽車東站不到2公里,距邵陽大道約1公里,長沙方向線路可參照長沙——韶山毛澤東故居——雙峰曾國藩故居——G60高速邵陽東下,經邵陽大道至魏源佘湖一品小區拾級直達玉清宮;懷化方向線路可參照懷化——張家界風景區——新寧崀山風景區——G60高速邵陽南下,經邵陽大道至魏源佘湖一品小區拾級直達玉清宮。
玉清宮素齋,致力于道家養生研究與傳承,瓜果時蔬來源自耕自種的后院菜園,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山生山長;采用原味精制,營養健康;烹調油料一律選用植物茶油,無添加任何化學調味品等。玉清宮素齋始終銘記“尊道、學道、弘道”的理念,秉承“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道家思想服務廣大香客。
玉清宮道茶,同樣蘊含著豐厚的道文化,飽含著重生、貴生、養生、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等道家文化之精髓,特別還凝聚著獨有的“南岳衡山之靈氣”。玉清宮道茶,以傳播道茶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線,通過茶友會、書畫展、業界沙龍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為文化界、群藝界及政商界人士和廣大香客搭建了一個獨具道家特色的交流平臺。
“ 玉清宮,對于佘湖生態新城、佘湖公園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邵陽市一個重要的文化、旅游窗口,對于展現邵陽城市新形象,擴大其社會知名度,弘揚傳統道教優秀文化,促進邵陽社會和諧,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和重大意義,對邵陽市社會創造的價值將不可估量。”玉清宮住持道長吳理之如是對記者說。
吳理之道長,祖籍湖南益陽,現為湖南省邵陽市佘湖山玉清宮住持、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十一屆全國青聯委員、湖南省道教協會副會長、邵陽市道教協會會長、邵陽市政協委員、南岳道教協會秘書長。
道教文化是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先生也說過:“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好像大樹沒有根”。
道教文化充滿著至善之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它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尊道貴德,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仙道貴生,與人為善,正心修法,抑惡揚善等優秀教義思想。道教思想揭示了宇宙自然的運行法則和人類社會所應效法的準則。
道教是華夏神州炎黃子孫唯一的本土宗教,和任何外族宗教都有著本質的區別,是中國人的根和本,是中華民族的
寶貴財富,是真正本土華夏文明傳承的結晶,自軒轅黃帝賜姓百家姓開始,至今已有4710多年的歷史(道歷)。
道教內容包羅萬象,它是在信仰華夏民族中作出杰出貢獻的祖宗先輩的基礎之上,集華夏種族文明之大成,包括天文歷法節氣等以及后期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古代、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之說等而逐漸形成的。道教以軒轅黃帝為始祖、太上老君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是華夏民族祖先傳給炎黃子孫的寶貴財富,是中國人的根。
道教在古代一直是上層人士皇公貴族等專研,直到東漢末年“五斗米道”創教人張道陵創立道教正一派開始,道教逐漸走向民間。百姓稱張道陵為“張天師”,所以道教正一派又叫天師道。南北朝時期經過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洪景
等人努力和改革,天師道開始大范圍普及。
市民在玉清宮廣場同修太極
道教作為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它上承黃老,下納百家,對我國古代哲學、政治、科技、學術、醫藥養生乃至民族精神和倫理道德等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湖南邵陽玉清宮,心愿人生的圣地,穿越時空,弘揚正道,經世長存,歷久彌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tbbhh.cn